仔仔細細地讀壹本關於蘇州院士的書籍,去與院士們壹同感受那艱苦卻美好的科學之旅,美妙且溫和,有趣而愉快。可能妳之前會有諸多疑問:那時環境如此下等、差勁,可為何這些院士能學成並奉獻?有些院士出國留學,又是如何抵制誘惑,不為所動的,壹心要回國再戰呢?如此偉大的人,他們的“親民”時光又是如何?這本書會給妳以最有內涵的答案。
首先,院士們都是因刻苦而出類拔萃的。可以說,沒有壹個人不加努力而取得成功,若無狠心自學,自律,又哪來光明無限?鄭國錩院士是發奮苦讀,在留學期間,以誠、真、勤、慧打動了赫斯金教授,為細胞生物研究打開了大門,從而在不斷奮鬥後,取得優異成績;楊嘉墀在工科班時更是勤工儉學,發奮圖強,在刻苦努力與不懈堅持下,以第3名的優秀名次,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跨越了自己生命的又壹個裏程碑。由此可見,刻苦努力絕對為成功的第壹步,除此之外的事,若無努力,頂多是誇誇其談,豪無意義。
其次,院士們抵制得住誘惑。俗話說”三只兔子不可追”,但對當時的學士而言,“兔子”哪裏只有三只呢,許多院士在留學過程中、科研過程中,都被舒適、溫柔之鄉誘惑過,但正是他們舉手說“不”,才克制了人類對美好無法抵禦的欲望。鄭國錩有著壹顆“門多塔湖留不下”的心,楊嘉墀謝絕了外國朋友提供的舒適環境,硬是要回國;程民德放棄了美國舒適的環境,回國付出汗水。若說當時的中國,美國等國家的確是天大的誘惑,壹個好的工作環境也是任何壹個學者所渴求的,但壹旦選擇,心就會被軟化,自然無法回國,無法為國效力,中國也無現今壹片繁榮昌盛。
但細細品味,這些院士有著既偉大又平凡的愛。他們那壹顆顆愛國的心,在有力且深沈的跳動中,為國家作了許多貢獻;他們對青年壹代的關懷、對國家未來的宏遠藍圖,都時刻浮現在他們的生活裏。他們都是赤子,並且都已“溯源而上”,留給我們的,不只是知識,還有精神。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院士應為我們青年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