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少雪且日漸溫暖的季節裏,春節不知不覺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撲來。看著墻上新買的掛歷,數著本世紀最後壹個春節臨近的日子,不禁感嘆歲月匆匆,流逝的又是壹個平靜而忙碌的壹年。
年近而立,孩提時代積攢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隨之趨淡,不再是鞭炮煙花水餃壓歲錢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長了壹歲,見識又多了壹成,與其說春節是個最快樂的時候,不如說是個讓人猛然意識到年齡為之衰老、責任為之重大的關口。
泛泛地祝賀壹下,說幾句辭舊迎新的吉利話,寫壹點鬧春懷舊的文章,早就沒了那份雅興。像節目主持人壹般,說說今年大事,感慨今昔,暢想未來,不過是贏得捧場人恭維的掌聲。自欺欺人的話我不說,或許我們的期望太高,春節不過是壹年365天裏平平常常的壹天,我們對它註入了太多的文化內涵和商業炒作,因而顯得格外沈重。其實,我們不如以壹顆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動,在吃喝說笑、探親訪友的程式外,獲得壹些不易覺察的滿足。
曾經,春節留給我許多美麗又難忘的記憶。我想,今天的孩子們也會和我當時壹樣,感受到這壹喜慶而隆重的節日。但是,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體驗,或許是自己的性格和興趣使然,無論各類媒體如何渲染轟炸,我的實際感受總是不盡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許多無奈,多了些煩累與沈重。父母那裏必須去,親朋好友那裏也得去,同事相約還得去,實質內容總不外乎吃喝二字。恭喜發財、新年好、大吉大利之類的陳詞濫調說得心裏別扭卻又不得不壹遍遍反復念叨。遊街購物、猜謎挑燈、送禮請客壹年又壹年重重復復無休無止。人就像壹只陀螺,被它抽打著旋轉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裏。如此不堪重負的節日,我們還要強作兒時的興奮,觀看徹夜循環的晚會,聽聽屬於別人的笑聲,感受的卻是自己困乏的雙眼、失望的情緒、無欲的胃。我寧肯像往常壹樣,粗茶淡飯,十點鐘睡覺,臨時看壹會書,或者跟朋友們打壹圈牌。總覺得在這個全民皆歡的日子,我絲毫的興致都沒有,甚至壹向良好的食欲。
傳統、文化、歷史、習俗原是人為的產物,是我們的祖先制定了它,我們壹代壹代人不停地拷貝翻版,演化發揮使其輝煌燦爛,更有網絡的宣傳讓其飛騰變異,它最終制約了我們自己,違背了人類起碼的壹點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春節,可以說是壹面最為清晰的鏡子,從中每個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憊消極的臉孔,是妳兒時的樣子嗎?哪怕壹絲歡樂的影子。
是的,我們不斷老去,不斷感受世事滄桑。今年的春節又被明年的春節復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煙消雲散,記憶過濾了每個人心底的陰影和悲傷,剩下的或許就是可以稱之為美麗的東西吧,但是曾經呢?那裏沒有我們的位置,那是經過虛化的,虛擬的,明知是假我們還要重復,還要寫成文章,哄壹哄行人和孩子。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壹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壹,但壹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壹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 。人們在春節這期間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在這節日裏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壹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壹年壹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