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壹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大型紀錄片江山多嬌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型紀錄片江山多嬌觀後感1此次央視錄制《江山多嬌》節目,泉州電視臺紀錄片編導陳家平算是參與全程錄制最多的壹位。早在壹個多月前,央視就與他們取得聯系,當時,他們就向央視推薦可將石湖港穿越歷史畫面、泉州文化包容***生特點以及漁村漁民生活化氣息三大部分錄制串聯起來。
今天早上,陳家平看到央視播出的泉州畫面後,覺得非常讓人滿意。他個人覺得,《江山多嬌》直播到現在有三集,關於泉州的畫面應該是最具有人文關懷和深厚文化內涵。希望這集播出後,能讓更多人了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
“泉州再次登陸央視,這對提高泉州城市知名度、帶動泉州旅遊業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泉州市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泉州城市在還沒有足夠具備號召力、影響力的景區下,選擇擴大知名度,能讓更多遊客走進泉州。這些年來,他們也壹直在努力通過各種方式,擴大泉州知名度,對旅遊資源再配套,將形成壹個良好的旅遊市場,而未來,海絲概念將形成核心資源。
大型紀錄片江山多嬌觀後感210月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大型直播系列報道《江山多嬌》播出第三集——海洋篇。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之壹,本集對泉州作了重點介紹,展示了開元寺、清凈寺、草庵寺、蟳埔漁村風情、六勝塔、石湖祥芝港漁船回歸等多個泉州“海絲元素”,體現了泉州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今天早上8點30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大型直播系列報道《江山多嬌》推出第三集——海洋篇,短短30分鐘內,有時長多分鐘的畫面是關於泉州“海絲”元素。
節目播到8點47分時,直播畫面由南海三沙的大海風采,切換到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福建泉州,這裏有美麗的海、人和海納百川的海絲文化。
每天清晨,泉州港的漁碼頭迎來壹天中最熱鬧的時刻,歸來的漁民忙碌收成的身影,是此次展示泉州的第壹個畫面。
隨後,畫面轉移到泉州灣入海口海上絲綢之路第壹座航標燈塔——六勝塔,蚵殼厝、蟳埔女辛勤勞作的蟳埔漁村風情。
而泉州這座古老的城市,對世界展現出無比包容的態度,開元寺、清凈寺、東西塔、草庵裏都體現了泉州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8點51分,畫面回歸到石湖祥芝港貨船起航場景,寓意著泉州將重新成為海絲沿線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播出過程中,還向全國人民穿插了2分鐘魅力泉州的畫面。
大型紀錄片江山多嬌觀後感3據泉州網消息,10月1日起,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直播系列報道《江山多嬌》,報道***持續六天,采用獨特的直播視角,展示祖國大好河山、燦爛文明的同時,還深層次呈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和偉大的創造精神,每集時長30分鐘。
3日,《江山多嬌》將推出第三集——海洋篇,裏面展示了開元寺、清凈寺、關帝廟、蟳埔漁村風情、六勝塔、石湖祥芝港漁船回歸場景等多個泉州“海絲”元素。上個月29日,閩南紀錄片編導陳家平在微博中透露這個好消息,他說:“萬裏海疆從來沒有像這樣梳理過,希望這集播出後,能讓更多人了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
大型紀錄片江山多嬌觀後感42017年國慶期間,央視新聞推出大型直播系列報道《江山多嬌》,央視記者登上名山之巔,探尋大川之源,深入大海之中,拍攝山河壯美的中國,記錄走向復興的中國,展示綠色發展的中國,抒發築夢路上的愛國情懷。
從古到今,我們的文明從來未曾中斷,不論是古老的運河、長城,還是如今壹座座跨越天險的大橋、壹年壹千萬人的脫貧偉業,承載的是民族的夢想。
今天,就讓我們壹起走進跨越千年並邁向未來的中國夢。
京杭大運河大規模的開鑿始於隋朝,到元朝最終完成了這壹偉大的水利工程,從北京到杭州,全長1797公裏,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
雖已沐浴千年風雨,但這條連接我國南北的生命之河,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滋養呵護兩岸的人民。現在杭州人吃的糧食,用的建材,燒的煤炭,80%還是來自於運河。
修建於公元前214年的靈渠,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東面的海洋河和西面的大溶江相連,全長36公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壹。
公元前221年,秦統壹六國後,轉而揮兵南下,受困於兵餉糧草的轉運,三年而不能進,於是開鑿了這條專門用於軍事目的的運河。現在,靈渠已經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靈渠上空的金戈鐵馬,如今早已成為久遠的歷史,兩千多年過去了,古老的靈渠依舊橫亙在這裏,滋養著這裏的土地,養育著這裏的人民。
坎兒井與萬裏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與我們熟知的水利工程不壹樣,坎兒井是建在地下的,也被稱作“地下運河”。在吐魯番,這樣的坎兒井有1110多座,總長度超過了5000公裏。
吐魯番地區是極其幹旱的地方,然而在這個酷熱少雨的地方卻有著豐富的雪山融水,當地的居民巧妙地利用了水從山中來、水往低處流的特點,創造出了這壹灌溉工程。“十裏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雪山融水躲過了烈日的蒸烤和風沙的糾纏,從地下源源不斷地流進村莊,流進田野,成就了馳名天下的吐魯番葡萄。
北京八達嶺長城以其工程浩大、雄偉壯觀而聞名於世,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古代建築工程之壹。當年的軍事工程,今天看來更像是與大自然巧妙融合、渾然天成的建築奇觀。
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在這裏得以完整詮釋。不論風雲如何變幻,始終屹立在世界之林。不論遭受多少苦難,五千年的文明史從未間斷。不到長城非好漢,這絕不僅僅是指攀登者,建造者豈不是更值得敬佩的好漢?
大型紀錄片江山多嬌觀後感5中國是全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最為廣泛、種類最為齊全的地區之壹。中國的喀斯特家族,從地表到地下,都呈現出姿態各異的絕美景觀。
在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聚居的土地上,阿詩瑪和劉三姐的故鄉展現著異曲同工的秀美景色。在這裏寬廣的水面之上,佇立著儀態萬方的山峰,天光雲影映襯著粼粼的波光,壹派水鄉澤國的勝景。
身處雲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有著更為雄奇的景致。中國的天坑,大多集中在黔南、桂西及渝東等分布著巨厚石灰巖層的地區。深不見底的坑穴、陡峭而封閉的巖壁,使天坑壹度成為人類的禁地。如今的天坑,正漸漸發展為地質學家和探險家們的樂園。這些勇者善於透過坑內長期幽閉的環境,窺視大自然最為原始的面孔;他們將天坑視為大地的眼睛。
並不是所有的溶洞,都能夠形成天坑。在中國喀斯特家族中,更為普遍的景觀,便是地下溶洞。它們是可溶性巖石風化、溶蝕形成的洞穴。中國的溶洞總數,壹***約有10萬處,已查明長度大於500米的溶洞,有400個以上。幾乎所有的溶洞,都有著令人著迷的沈積景觀。在貴州省德江縣的壹個溶洞之中,壹個形如“煎蛋”的神秘沈積物引發了地質學家的探討。從桂林山水到天坑溶洞,再到黃龍彩池。喀斯特,這個得名於歐洲的地貌類型,在中國卻呈現出了無限豐富的類型和無比精彩的景觀。
大型紀錄片江山多嬌觀後感6長城歷史悠久,有2000多年的歷史,長城全長6700公裏,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我們今天遊覽的這壹段長城就是明代修築的,位於八達嶺。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八達嶺腳下。遊客朋友,請大家擡頭看長城:它像壹條巨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請大家跟我走上長城,看:長城的城墻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壹座方形城臺,是古代用來屯兵的堡壘。據說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城墻頂上還鋪著十分平整的方磚,像很寬的馬路,大概二三臺汽車可以並行。城墻外沿有許多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口,供瞭望和射擊用。
朋友們,看看妳的腳下是什麽?猜猜有多重?告訴妳們吧!這是條石,壹塊有兩三千斤重呢!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也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雙手,壹步壹步擡上那陡峭的山嶺。這是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裏長城啊!長城它是這樣的氣魄雄偉,在世界歷史上是壹個偉大的奇跡!
大型紀錄片江山多嬌觀後感7中國是世界上地質條件最復雜,地貌類型最多樣的國家。古人把中國疆域分為了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現代地理學家,把中國地貌分成了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同時,中國又是壹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國家。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燦爛的歷史相結合,就出現了各種各樣截然不同又特點鮮明的文化。無論是東西南北,還是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到處都體現著中國人對地理的深刻理解,體現著獨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習俗。
從黃土高原的窯洞,到吐魯番盆地的坎兒井;從福建的客家人土樓、圓樓,到山西的砥洎城,中國人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樸素理念,在人們的生活習俗、建築類型、飲食文化等各個方面得以體現。
生活在浙江中部丘陵盆地中的人們,為什麽要按照太極八卦的圖形修建自己的村落?山西陽城的砥洎城,為什麽有著銅墻鐵壁、堅不可破的傳說?雲南大理的深山中,巨大的太極圖形究竟是自然天成,還是人工造就?太極圖附近的古村,又何以成為名震壹時的滇西重鎮?土哈盆地的戈壁荒漠中,為什麽會出現萬畝瓜果田園?大風、幹旱等不利條件中,人們如何造就壹片荒漠綠洲?
特別節目《江山多嬌》第六集《奇居之地》,帶您領略不同自然環境下,各種個性鮮明的文化習俗,感悟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不變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