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範圍大致包括玉門關—疏勒河以南,玉門、肅北黨河以北,東入花海盆地,西到新疆、青海境內都處在地震帶上。
甘肅省位於強烈隆起的青藏高原東北部及其地殼厚度變異帶上,橫跨中國大陸東部地臺與西部地槽區的交接帶,境內地形和地質構造極其復雜,新構造活動強烈。
中國幾個大的主要構造體系,如祁呂賀山字型構造、新華夏構造、河西構造等,均在甘肅省境內展布或轉彎、交匯。由西向東規模巨大的阿爾金活斷層、昌馬活斷層、龍首山北緣活斷層等,幾乎遍布整個甘肅省,也控制了甘肅省強震省活動成帶不均勻分布的特點。
河西走廊地震帶包括祁連山地震帶和民勤地震帶,走向呈北西西向展布,東端與南北地震帶西翼接壤,西鄰阿爾金地震帶,北越金塔、阿拉善進入內蒙,南界進入青海境內。本帶內發生的地震多受北西西向深大斷裂的強烈活動所控制。
南北地震帶介紹:
這是中國大陸著名的壹個地震帶。在甘肅省展布範圍北起民勤與寧夏、內蒙接壤,南至文縣,與四川、陜西、青海相連,基本包括了甘肅的中、東部地區。周圍北有銀川地震帶,西有河西走廊地震帶和祁連山地震帶,東與渭河平原地震帶相通,南接南北地震帶中段進入四川。
該帶地震活動特點是頻度高、強度大、周期短。自公元前193年有歷史記載以來,帶內***發生中強以上破壞性地震65次,其中7級以上地震12次,甘肅省歷史上僅有的4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均發生在本區。
帶內地質構造縱橫交錯極其復雜,有北西西向、北東東向大型走滑斷裂帶,深部南北向構造顯著,控制了帶內強震的發生。歷史資料分析表明,帶內地震有由南向北,自西向東遷移的特征,現今弱震活動具有明顯的條帶性、圍空和交匯的特點。
由於該帶展布區域是甘肅省工業、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人口密度較高,因此,既是甘肅省重要的地震活躍區帶,也是受地震災害影響破壞最重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