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意思是: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普天之下還有誰不知道您呢?
出處:
《別董大二首.其壹》 ?唐代.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註釋:
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壹,故稱“董大”。
黃雲:天上的烏雲,在陽光下,烏雲是暗黃色,所以叫黃雲。
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陽黯淡無光。
誰人:哪個人。
君:妳,這裏指董大。
翮(hé):鳥的羽翼。
飄飖(yáo):飄動。六翮飄飖,比喻四處奔波而無結果。
京洛:長安和洛陽。
釋義:
黃昏的落日使千裏浮雲變得暗黃;北風勁吹,大雪紛紛,雁兒南飛。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普天之下還有誰不知道您呢?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作者簡介: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作品收錄於《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賞析:
第壹首卻胸襟開闊,寫別離而壹掃纏綿憂怨的老調,雄壯豪邁,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擴展資料:
這兩首送別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當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當年冬天,高適與董庭蘭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寫了《別董大二首》。
《別董大二首.其二》 ?唐代.高適
六翮飄飖私自憐,壹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註釋:
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壹,故稱“董大”。
翮(hé):鳥的羽翼。
飄飖(yáo):飄動。六翮飄飖,比喻四處奔波而無結果。
京洛:長安和洛陽。
釋義:
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賞析:
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兩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壹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百度百科——高適(唐代邊塞詩人)
百度百科——別董大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