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壹蓑煙雨任平生

壹蓑煙雨任平生

出自: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麽覺得。過了壹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註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壹邊吟詠長嘯著,壹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麽可怕的?壹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壹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壹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擴展資料: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壹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壹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壹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壹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壹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壹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壹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壹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