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什麽意思?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什麽意思?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諸葛亮的《後出師表》,意思為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多用來形容人的偉大。

鞠躬:彎著身子;瘁:勞累。盡瘁:竭盡心力。指貢獻出全部精力。

《後出師表》約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比《前出師表》晚了壹年。此時正值諸葛亮第壹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預期成果之時。為消除各方阻礙,在第二次北伐臨行之際,諸葛亮向後主劉禪獻上了《後出師表》。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出師北伐祁山。同年冬十壹月,魏國大舉進軍東吳,魏將曹休為吳將陸遜所敗,張郃東下,關中極為虛弱。諸葛亮認為進攻時機已到,準備全師出兵伐魏。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於逸樂,對進軍壹事心懷疑慮,並且產生了不少非議。為此,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詣,申明討伐的決心;義正辭嚴,批駁非議的錯誤。

文中“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八個大字,錚錚有聲,充分體現了諸葛亮對蜀漢政權的忠肝義膽,是全文高潮之所在,也是諸葛亮人格璀璨光輝之所在。

擴展資料: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人(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為諸葛連弩,可壹弩十矢俱發。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壹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百度百科-後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