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佛教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中國文化有何深謀遠慮影響?

佛教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中國文化有何深謀遠慮影響?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壹。它於公元前六世紀晚期產生於古印度,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內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中國化,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宗教之壹。浩瀚的佛教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欲認識中國文化,不可不了解佛教,不可不稍知佛教典籍。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歷史上真實的佛教決不是壹種孤立的信仰,它壹直與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各種哲學思想,民間的風俗習慣,社會道德乃至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結合任壹起。中國佛教雖然與印度佛教有淵源和繼承關系,但佛教傳入中國後,就逐步結合中國社會歷史的特點,接受著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和改造,然後才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並產生了大量不同於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國佛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成為中國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中國佛教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第壹個時期是漢代佛教。此期佛教剛傳人中國,以佛經翻譯、解說、介紹為主,翻譯的主要是禪經和《般若經》。這時期,人們把佛教看成是黃老之學的同類,禪學被看作是學道成仙的方術之壹,佛教是在與道教方士思想結合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所以,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佛道時期。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譯,中國僧侶佛學論著紛紛問世,般若學出現了不同學派,民間信仰日益廣泛和深入。著名大師有道安、慧遠、鳩摩羅什和僧肇等。重要佛學思潮,壹是般若學?quot;空論,二是因果報應 和神不滅論。此期,佛學受到了當時玄學的影響。所謂玄學是以《老子》、《莊子》、《周易》這幾部書作為基礎結合當時的現實政策而發展成的壹種不同於漢代經學的新理論。它研究體用、有無、本末這樣壹些比較抽象的理論,廣泛地影響了當時佛教的發展。所以,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佛玄時期。第三個時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時期,也是它中國化的時期。這時期翻譯過來的佛教典籍已極為豐富,隨著政治的統壹 ,經濟的發展,文化交流融合趨勢的加強,佛教得到空前的發展,創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三論宗、凈土宗、律宗、密宗等。每壹宗都有自己的理論和修持體系,師道相傳,謹守不變。唐統治者(除唐武宗外)實行儒、佛、道三教並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時促進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統治者利用儒學治世、佛學治心、道教養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補,以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攝取儒、道思想,不僅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壹系列不同於印度佛教的理論。如天臺宗把道教的丹田、煉氣等說納入自己的學說,倡導修習止觀坐禪除病法。華嚴宗不僅把儒道思想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而且 以《周易》的元、亨、利、貞四德配佛教的常、樂、我、凈四德;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殺生、不邪謠、不飲酒、不妄語。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規範與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來。禪宗則更進壹步,不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禪,甚至呵佛罵祖,主張性凈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實現成佛理想。這種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義、玄學家的得意妄言理論以及曠達放蕩、自我逍遙的影響。隋唐佛教的特點是系統性、宗派性。第四個時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轉衰(主要指漢族地區),佛教與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進壹步融合,在民間信仰上樹立了廣泛而牢固的基礎,但並無新的宗派產生,主要是禪宗還在流傳,其次是凈土宗。在理論方面也無創新,主要是證明佛教理論與正統的儒家思想不違背,提倡三教融為壹體,表面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也摻雜了佛教思想。概括這壹時期佛教的特點是,結合了中國封建政治、倫理,使之更加中國化。第五個時期是近代佛教。此期,由於受到西方外來思想的沖擊,佛教思想也無形中受到國外資產階級哲學的影響。佛教部分理論成為溝通中國傳統思想和西方外來思想的壹個中間環節。特別是戊戌變法之後,壹些倡導改良運動或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學者,對佛學理論都有所發揮。並且和新的思潮結合在壹起。以上是中國佛教發展史的粗略輪廓和不同時期的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