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三國歷史夏侯惇

三國歷史夏侯惇

夏侯惇,北方蒼狼,曹操的關羽。

夏侯惇好學、專師,雖身在軍旅,也會親自迎接老師來講學。

但為人剛烈,14歲時有人羞辱其師,他便將那人殺死。

為人極重外表,每每照鏡看到自己盲了眼都會十分憤恨,將鏡子推往地上,更不喜歡被人叫自己“盲夏侯”。

雖然他位高權重,但生性儉樸,壹生淡泊,有多余家財便會分及部下。

夏侯惇忠心於曹操,當時各將領都受與魏的官號,只有夏侯惇仍受前將軍的漢官官職,便上書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於魏。

但曹操卻認為夏侯惇與他同為漢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號,夏侯惇便受任,可見他深得曹操重用、信任,在當時無人能及。

夏侯惇在廣大群眾心目中的印象,更多停留在街機時代的《三國誌》遊戲中,那個獨眼噴火的怪物。

給人的印象就是壹個大西瓜。

非常之難看。

現在我們看三國的遊戲裏,曹操手下的武將,哥幫壹般以張遼、張郃帶頭,野獸派就是夏侯惇們的天下。

絕對的硬派醜角。

我們現在看迪斯尼的電影,老是有這麽壹群碩大無朋有勇無謀的家夥被痛扁。

夏侯惇就是類似於這角色。

但是在日方光榮公司的經典三國遊戲《真三國無雙》中,終於則打出了真正的“蒼狼夏侯惇”。

冷漠的眼神,不羈的挑釁和跟曹操忠誠的對話和以麒麟牙為武器的高速攻擊,足以證明曹操說的“夏侯惇乃我軍中典範”這句話。

在《三國演義》中,夏侯惇的出場來源於曹操的第壹次招兵買馬。

上來就是壹句很鐵血的介紹:“乃夏侯嬰之後;自小習槍棒;年十四從師學武,有人辱罵其師,惇殺之,逃於外方;聞知曹操起兵,與其族弟夏侯淵兩個,各引壯士千人來會。

”讓人看了倒抽壹口涼氣,立刻就聯想到了同是十四歲就開了殺戒的秦舞陽。

然而秦舞陽殺人是屬於沒事鬥毆,是屬於黑社會性質。

而夏侯惇則是尊師重道,憤而殺人,充分體現了中華上國的好傳統。

但是這種性子很容易讓人毛骨悚然。

從這壹刻開始,他就註定成為曹操帳下最驍悍的壹員大將。

夏侯惇首次出戰,是曹操貿然追擊董卓,遭呂布伏擊的那次: 

“布正行間,曹操壹軍趕上。

呂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將軍馬擺開。

曹操出馬,大叫:‘逆賊!劫遷天子,流徙百姓,將欲何往?’呂布罵曰: ‘背主懦夫,何得妄言!’夏侯惇挺槍躍馬,直取呂布。

戰不數合,李傕引壹軍,從左邊殺來,操急令夏侯淵迎敵。

右邊喊聲又起,郭汜引軍殺到,操急令曹仁迎敵。

三路軍馬,勢不可當。

夏侯惇抵敵呂布不住,飛馬回陣。

布引鐵騎掩殺,操軍大敗,回望滎陽而走。

” 

演義中每個猛將的出場,都會用壹場勝利來煊赫壹下。

姜維首戰打跑趙雲,趙雲首戰戰平文醜,鄧艾首戰打平文鴦。

即如關張,沒有人可以給他們打,首戰也斬了幾個黃巾大將。

而夏侯惇,堂堂曹營頭號名將,首戰就是場失敗。

我們只能認為,老羅是真想把他做主角,充其量就如喬伊斯所言:每部小說都需要這樣壹些填充情節連綴前後的人物。

但是這個情景並非毫無參考價值。

充分說明的壹點是:夏侯惇是有資格與呂布交戰的人——輸了沒問題。

誰跟呂布打不是輸呢?關鍵是,他能與呂布大戰若幹回合,然後全身而退。

這本身是個很了不起的成績。

在呂布突襲之時,挺身而出與呂布大戰,這是軍神的象征。

後來的夏侯惇趨於平淡。

曹操手下開始猛將如雲起來。

許虎癡,典鐵戟,徐晃李典等類都開始風頭閃耀。

夏侯惇更多時候是“總督大軍”,“為先鋒”壹類事,但是上陣都是他人邀功,夏侯惇趨於平淡。

夏侯惇再壹次顯示神威,是與袁術交戰。

作為先鋒, 壹槍刺死袁術大將橋蕤。

但是這件事就這麽壹筆帶過。

袁術的潰滅反正是早晚的事。

然後,就出現了天下聞名的大戰。

援救劉備那次。

與呂布猛將高順相遇。

具體情節是: 

夏侯惇引軍前進,正與高順軍相遇,便挺槍出馬搦戰。

高順迎敵。

兩馬相交,戰有四五十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

惇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

惇不舍,亦繞陣追之。

陣上曹性看見,暗地拈弓搭箭,覷得親切,壹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

惇大叫壹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撥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於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直取曹性。

性不及提防,早被壹槍搠透面門,死於馬下。

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

夏侯惇既殺曹性,縱馬便回。

高順從背後趕來,麾軍齊上,曹兵大敗。

夏侯淵救護其兄而走。

呂虔、李典將敗軍退去濟北下寨。

這壹戰名揚天下。

殺敗高順,表現的是他勇猛。

然而中了壹箭,盲了壹目,卻使他的形象豁然之間豐滿起來——在此之前,他與壹般猛將無異。

然而這壹著之後,撥矢啖睛,讓全天下驚駭的,仿佛洪荒巨獸壹般的狂野。

如此之後,居然還可以縱馬刺殺曹性。

這更是令人戰栗的驍勇。

但從此,他也成為了不完美的巨人。

雖然,人們都可以輕而易舉的認出他——那個獨眼龍。

或許是這壹箭過於厲害,後來的夏侯惇,就沒怎麽出場。

只有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之時,夏侯惇甘當惡人,悍然追殺關羽,可還是被張遼勸了回去。

老羅為了表現孔明的“神機妙算”,夏侯之“無謀”,甚至將夏侯惇作為諸葛亮的試驗品,火燒了博望,成就了臥龍大名。

我在其中只發現了壹件事,那就是:老羅對壹些次要人物的處理,是有彈性的,反正是襯托。

前面的夏侯,都還是英悍勇武的,而此處的夏侯,則是昏聵愚蠢的。

反正十萬人馬,被孔明談笑間灰飛煙滅了。

曹操赤壁敗北之後,夏侯惇幾乎再未出戰。

那時期,張遼徐晃都如日中天,至於許虎癡則在與馬超大戰中名揚天下。

夏侯惇多數是“接應”,“押運糧草” 雲雲。

在漢中之戰前,有個謀士說“此大事也,需調曹仁夏侯惇商議”,這有點內閣的意思,但在取漢中戰,終究也只是個押運糧草而已。

我推測,在後期,夏侯惇更多的角色在於穩定後方。

這類似於關羽守荊州的意思。

是王牌的表現。

但是依然,無法減輕他悲劇的神采——在曹劉漢中大決戰之時,他隨軍了。

唯壹的作用是,傳了句雞肋的口號,害死了楊修。

曹 *** 了。

他成為了魏國最高軍事長官,大將軍。

幾個月後身故。

估計沒有誰記得他是大將軍,淩駕於張郃、樂進、於禁、張遼、徐晃、許褚、李典等名將之上,是魏國的軍神。

大家只記得他撥矢啖睛。

驍勇無雙,有勇無謀。

如是而已。

他,是真正的國之棟梁。

這在著名戰棋遊戲《曹操傳》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夏侯惇從始至終都是主力,幾乎沒有誰會不把他作為首發,或許就是從側面體現了他這種大將軍的神采。

可是依然在羅貫中的筆下,委瑣成壹個普普通通的傻瓜型猛將,演義只是小說,虛構出來的罷了,博望坡沒有諸葛亮什麽事,曹操敗走華容道沒有關羽什麽事,赤壁的東風也沒有諸葛亮什麽事,讀者們想了解事實真相的話,小說不可信,《三國誌》史書才可信。

閣下可以去玩玩曹操傳和真三國無雙,在那裏面妳就可以感受夏侯敦的真正氣魄和能力。

PS:我特愛真三國無雙中的夏侯敦,就壹個字: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