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建築行業信息化的歷史?

建築行業信息化的歷史?

建築行業信息化的歷史是怎樣的?在這裏,仲達咨詢招投標老師將為您解答,供您參考。

在我國,建築行業可分為設計領域和施工領域,包括計算機技術在內的信息技術在建築行業的應用可稱為建築信息化。中國的建築業已有近4 0年的歷史。回顧這壹發展過程,親身經歷過的人會感到親切,充滿激情。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可以總結規律,分析發展趨勢,讓信息技術在建築行業發揮更大的作用。眾所周知,建築行業信息化的發展在設計和施工兩個領域都得到了發展。總的來說,無論哪個領域,信息化到目前為止都是起到了提供生產和管理工具的作用,只是兩個領域的側重點不同。在設計領域,以計算機輔助設計為代表,信息化提供的工具更側重於生產。同時,壹些設計單位采用了信息系統對設計過程進行管理,信息化也為設計領域提供了管理工具,但應該說這方面比前壹方面要弱很多。相比之下,信息化為建築領域提供的工具更側重於管理。例如,許多建築企業壹直在應用各種信息系統,而只有少數企業開始應用直接面向生產的信息技術,如虛擬施工。總體分析為回顧信息化發展的歷史奠定了基礎。中國建築業信息化的起源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開始建設壹些復雜的大型建築工程,在結構設計中需要進行復雜的力學分析,而傳統的分析方法很難解決這樣復雜的問題。那時,計算機已經被用於壹些行業,如制造業。在這種背景下,在設計領域,壹些設計師開始嘗試使用計算機來分析建築結構。建築領域的信息化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初。20世紀80年代後期,微型計算機得到了推廣應用,為計算機應用於建築企業的管理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在施工企業的管理中,財務管理和概算是非常重要的。當時隨著建築企業的快速發展,財務部門需要處理的工作大大增加,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壹些建築企業率先使用計算機進行財務管理和預算估算。根據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我國設計領域的信息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以計算機在結構分析中的應用和逐漸普及為特征。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以計算機在設計和制圖中的應用及其逐步普及為特征。第三階段,從本世紀初至今,以信息技術在協同設計和設計管理中的應用及其逐步普及為特征。需要註意的是,設計領域信息化的發展階段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形成壹個漸進的、持續的發展過程。目前,在壹些領先的信息化設計企業,如上海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信息技術在結構分析、設計繪圖、設計管理、系統設計等方面的應用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計算機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強大工具。對於設計領域的信息化,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通過以上三個階段,我國建築工程設計的應用軟件發展迅速。經過2 0多年的努力,國產應用軟件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而且提高了技術水平。比如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的P K P M系列軟件,涵蓋了建築工程設計的所有學科,不僅擁有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而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確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國產專業軟件的開發和應用,既滿足了我國建築工程設計的需要,又降低了設計單位使用軟件的成本。建築領域信息化分階段時,可以分別從管理和生產兩個方面進行考察。在管理上,可以借用美國學者諾蘭的六階段模型。根據該模型,企業實施信息化壹般要經歷六個階段,即初始階段、溝通階段、控制階段、集成階段、數據管理階段和成熟階段。初期,企業的壹個部門或壹個項目開始應用計算機;在溝通階段,企業的其他部門看到了使用計算機的好處,開始效仿;在管控階段,企業因為發現部門碎片化,開始對信息化進行協調管控,以達到更好的應用效果;在集成階段,企業看到僅僅控制是不夠的,需要找到更好的開發方法,這就是集成系統的開發;在數據管理階段,隨著企業各類重要數據的增多,企業意識到數據是企業管理的重要資源,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對數據進行合理管理,以促進其在決策過程中的作用;在成熟階段,企業將信息化作為壹種戰略手段應用於業務。應該說,在管理方面,我國建築領域的信息化發展還處於較低的階段。雖然建築領域的信息化始於20世紀90年代,即使目前少數企業已經達到了數據管理的階段,但大多數企業仍處於控制階段和集成階段,相當壹部分建築企業甚至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由於沒有壹個階段完成,可以說中國建築領域信息化的發展階段尚不明確。同時,值得註意的是,有些企業在90年代才剛剛開始信息化的初級階段,在本世紀頭幾年就進入了集成階段甚至數據管理階段,並取得了成功,如福建省工業設備安裝有限公司..因此,在建築領域信息化中,每個建築企業不壹定需要依次經歷每個階段,而是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生產方面,中國建築領域的信息化也是從90年代開始的。例如,在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的施工過程中,采用了計算機控制的模板自動提升技術。近年來,在大型基坑施工中,采用了自動監測和反分析技術,也稱為信息化施工技術。在個別大型項目的建設中,也采用了虛擬施工技術。但總體來看,生產建設領域的信息化發展還是很本地化的,只在大型項目中使用。國家政策在推動建築業信息技術發展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上世紀90年代,國家主管部門將引入工作站系統作為勘察設計行業甲級設計院資質評定的必要條件,並在2000年提出了擺脫繪圖板的目標。這壹標準要求提出後,廣大設計單位紛紛響應。當時工作站的成本很高,應用軟件也不完善,但工作站在設計單位還是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可以說最大的作用是促進了設計單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從而成功結束了手工繪圖的時代。客觀地說,沒有當時的政策,很難如期實現2000年擺脫畫板的目標。2001原建設部提出了建設領域信息化的基本要點,組織了“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數字化工程”,包括70多個示範項目。在建築領域,許多企業都在這個項目的推動下開始了信息化工作。2007年底,原建設部在超級施工企業資質標準中提出了信息化標準,並作為必備條件,對施工企業信息化的推動作用更加明顯。雖然因為金融危機推遲了兩年實施,但並不僅限於超級企業。現在很多建築企業已經開始重視企業信息化,加大投入,正在開發或準備引進信息系統。啟示進壹步推動建築行業信息化發展在信息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建築企業仍需不斷推進信息化工作,才能在企業競爭中取得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以上對建築行業信息化發展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信息化作為壹種工具,在建築行業的管理和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於設計企業,強調作為生產工具應用,對於施工企業,強調作為管理工具應用。作為建築行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壹方面需要進壹步提高目前的應用水平,另壹方面可以在其他方面探索和提高應用水平。比如對於設計領域,壹方面要不斷提高信息化在生產中的應用水平,另壹方面可以提高信息化在管理中的應用水平。時至今日,推進中國建築行業的信息化仍然是必要的。這是因為,首先,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成熟,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方面,需要政策引導才能實現技術進步;其次,與國外相比,我國建築企業信息化的基礎還很薄弱,信息化的自主開發能力還很薄弱;另外,我國建築企業利潤很薄,在信息投入和施工方面很難在企業內部形成* * *知識,需要外部推動。因此,有必要在政策上促進建築業信息化的發展。建築行業的信息化需要壹個長期的發展和大力推廣。信息化的每壹次發展,從應用到普及都需要10-20年,需要政府和整個行業的不懈努力。未來建築業信息化的又好又快發展仍有賴於政府的政策推動,包括國家組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開展相關研究工作,也需要研究機構和軟件開發單位開發和推廣適合我國廣大建築企業需求的軟件產品。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