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亞瑟王之戰

亞瑟王之戰

亞瑟王(King Arthur)傳說發生的時間大致在4,5世紀左右,授命於天的亞瑟拔出了石砧中的劍而成為王,率領麾下的騎士經過多次戰爭統壹了英倫,征戰歐陸。傳說的另外壹個主題就是亞瑟王屬下的圓桌騎士,他們無數次行俠仗義,扶弱除強的故事,以及情感恩怨糾葛。在1469 至 1470 年被整理成文,我讀的是1486年英國版的書的譯作(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可惡的人物譯名極不習慣,比如崔斯坦寫成崔思痛,為了照顧人名的含義,因為崔斯坦出生時母親難產而死,所以取了個悲慘的名字,還有依秀.婉兒這種名字,人家可是公主啊),書中經常敘述說,根據外文或者根據法文著作如何如何,不知道當時整理的時候法文的原著指的是小說還是詩歌。

石中劍

傳說的起始是最生動的。亞瑟雖系皇族,但作為私生子被寄養在普通貴族的家裏,未曾獲得特別的照顧。亞瑟的父親死後,國內形勢動蕩,臣子們爭奪權勢,幾乎要演為內亂,默林為此建議主教,在聖誕節的時候在倫敦召集所有的貴族騎士舉行盛大的祈禱,祈禱中石臺和插入其中的劍出現,以及上面壹句著名的話:“Whoso pulleth out this sword from this stone and anvil is duly born King of all England(凡能從石臺上拔出此劍者,即為英格蘭的天命之王)”。但是無數騎士嘗試之後都無法拔出,最後舉行了新年時間的比武會,亞瑟的在收養家裏的哥哥凱騎士前往參加,但進入比武場才發現沒有帶劍,於是央求亞瑟回去取,但亞瑟回到家裏,卻發現全家都去看比武了,無法拿到那劍,至於原因……應該是門鎖了進不來?不過亞瑟怎麼也是養子,不會沒有鑰匙吧?反正亞瑟小孩脾氣發作,賭氣跑到教堂去拔了那柄劍交給了凱,結果嚇倒所有的人。不過故事的結局沒有那麼幹脆,所有的騎士貴族都不願意承認眼前的事實,亞瑟拔了壹次又壹次,聚會搞了壹場又壹場,從新年直到五旬節才給亞瑟加冕。(誰知道五旬節是什麼時候啊?是壹個宗教節日,五月?)

亞瑟使用的“截鋼劍” Excalibur應該不是石中劍,Excalibur得自湖上仙女,傳說亞瑟只要佩帶那劍的劍鞘,傷口便永遠不會流血,Excalibur在亞瑟死時由手下騎士交還仙女。不過在很多地方都稱呼石中劍為Excalibur,真亂啊。

亞瑟的帝國和征伐

傳說中,軍事征服占的比例並不大,我手上的《亞瑟王之死》壹***二十壹卷,只有第壹,二,四的壹些回目和第五卷講述了征戰過程。到第五卷的時候,亞瑟王的大軍征服了羅馬帝國,在羅馬由教皇抹膏加冕成為皇帝,並且將羅馬到法蘭西的土地分封給他的侍從和騎士。帝國霸業就此完成,全書剩下的大量篇幅,都在敘述亞瑟和圓桌騎士的俠義故事了。

圓桌騎士 (knight of round table)

亞瑟的皇後吉娜薇(Guinevere)的父親King Uther Pendragon有大的圓桌子,供他麾下的騎士聚會使用,在結婚時亞瑟時從嶽父那裏得到了桌子和武士。那後圓桌騎士就成為了亞瑟王下的騎士英豪們的群體。他們來自不同國家,甚至會有不同信仰。圓桌的含義是平等和世界。所有做上圓桌的騎士彼此平等,並且互為夥伴。不過在爭執中他們會擁護自己仰慕的騎士組成派系,相互攻擊。圓桌壹***能夠坐下150個人,看來入選圓桌社的首要條件是大嗓門。

默林(Merlin)

在傳說的前期非常活躍的人,以強大的法力輔佐亞瑟的父親和亞瑟。記載中默林並沒有施展很多絢爛的法術,倒是經常看到他到處出訪,合縱聯橫,或者作出種種預言,指導應對,與其說是魔法師,不如說是先知謀士更加合適壹點。默林是因為愛上了湖中仙女中的壹位,名字叫做怡妙而離開亞瑟的,臨行時還提醒亞瑟未來的災厄。默林的法力非常強大,那位仙女因此逼他發誓,不對自己使用魔法,才允許他和自己壹起旅行。他們壹起走過了許多地方,但是仙女壹直想要擺脫默林。她欺騙默林表演“巖石穿行”的法術,然後將巖石封印起來,默林就永遠被困入其中,也有的傳說說連那塊巖石也被沈入湖中,真是悲哀啊,***處如此長久的經歷仍然不能感動冷酷的心。而冷靜神秘,無所不知的默林因為情愛而放棄了壹切去追隨心上人也很讓人驚訝。

崔斯坦騎士(Sir Tristan)和依秀(Iseult)

第八卷***四十壹回,第九卷***四十四回,第十卷***八十八回以大量的篇幅講述了Tristan騎士的故事,實在是非常受到重視的人物,要知道壹般壹卷也才十幾二十回(總***21卷),呵呵。崔斯坦自幼被送往法蘭西,在戰鬥中中了矛毒,為了救治而前往愛爾蘭。在那裏得到安格西公主依秀的治療,很快就痊愈了,兩人產生了情意,他還教依秀彈奏豎琴。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被驅逐。之後他受委托,替舅父瑪爾克王前往安格西向依秀求婚,並為安格西王打敗敵人以得到信任。甚至連安格西王也希望他本人而不是他的舅父娶自己的女兒,但那個傻瓜為了遵守諾言而將依秀帶回,讓她與瑪爾克王結婚,雖然他和依秀的愛情非常的深厚。之後他憑借自己的勇猛獲得了許多榮譽,引起瑪爾克王的妒恨和陷害,這對情人的關系也幾經波折,崔斯坦也曾經迫於形勢結過婚,不過他忠於依秀,始終對妻子守之以禮。後來甚至發生過誤會,曾經讓崔斯坦以為依秀變心以致癲狂而在曠野遊蕩,依秀以為崔斯坦已死而幾乎自刎。總算最後他終於帶著依秀來到了英格蘭,可以壹起度過快樂的時光了。壹個有趣的事情是,依秀的母親在她出嫁的時候為她安排了有魔力的酒,只要在和馬爾克王***飲就會深深相愛,至死方休,但是那酒卻在船上被依秀和崔斯坦誤喝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們最最後的結局沒有找到專門的篇章講述,不過根據蘭斯洛特的壹段話,崔斯坦在聆聽愛人彈奏豎琴的時候,被他誤信的情敵用劍從後面插入了心臟。

聖杯(Saint Greal)

聖杯相傳系耶穌被釘於十字架之前日,曾同門徒們進最後的晚餐的時候使用的用綠柱玉琢制的酒杯,而在亞瑟王的傳說裏面,聖杯全部都是金制的。尋找聖杯在傳說裏是壹個非常神聖的主題,因為在亞瑟王的世界裏沒有出現過非常強大的邪惡勢力,最多是救助被欺負的婦女或者幫別人報仇什麼的,壹小群異教徒撒拉森人壹打就散。因此尋得聖杯的行為就顯得格外的神奇偉大。

聖杯最早出現,是在蘭斯洛特旅行到伯萊斯王的領地***進晚餐的時候出現的,從敘述上來看是幻影,有美麗的少女手持金杯向伯萊斯王走來,大家馬上跪倒祈禱。伯萊斯王後來語言說,聖杯如果有壹天出現了,圓桌就註定要銷毀。蘭斯洛特在巫師的欺騙下和伯萊斯的公主伊蘭結合並產下壹子,取名高拉哈德(Galahad),那個孩子在幼時就遇到過同樣的聖杯顯聖,並由持杯的少女宣布成年後會由他坐上圓桌的危險席位,並由他尋得聖杯。

產生尋找聖杯的念頭是在壹次圓桌聚會上面,在電閃雷鳴突然壹縷陽光,聖杯出現,巡行壹圈後消失,給予所有的騎士前所未有的愉悅體驗。於是所有的騎士都發誓要出去旅行,尋到聖杯。至於目的……好象是為了能夠再次親近那種神聖的愉悅吧。離開的騎士***壹百五十人,也就是說,所有的圓桌騎士都投身其中了,預言中說的圓桌的銷毀大概指的就是這個吧。亞瑟王夫婦為此非常傷心,因為出訪的騎士必然有所折損,以後再也沒有這麼多高貴的騎士常伴左右了。

不過所謂的尋找並不是有線索脈絡順藤摸瓜的,而是漫無目的的瞎逛,就好象……就好象尋找七色花的小蓓那樣(眾人:妳居然看…………!!)。中間當然衍生了無數傳奇故事,每位騎士為了提高自己的修為德行以接近上帝,行善和自律都很刻苦,不再細表。蘭斯洛特不斷的被聲音告訴,他的罪孽深重,是無福壹親聖杯恩澤的,當他發現聖杯(過程是瞎逛突然看到壹個房子裏面有@#$%……)並接近的時候便被神秘力量放倒。真正領受聖杯的是高拉哈德。(過程就是坐在大廳裏,聖杯突然出現,不走了。這算哪門子尋找啊?)他因為聖潔童貞被聖杯選中,並用聖杯幫助了別人,留下許多奇跡,他自己也被當地推舉了王位,但他醉心於神聖的幸福,不斷的祈求上帝帶走他,於是他很快去世了。他去世的時候壹只手從天上伸下來取回了聖杯。

蘭斯洛特騎士(Sir Launcelot)和亞瑟王之死

藍斯洛的年紀其實應該比亞瑟和吉娜薇小很多, King Ban of Benwick 之子。 Ban 死後, 他被棄於湖邊, 他自小被壹群湖中仙女養大,被稱作“湖上騎士”。個性溫柔體貼、尊敬婦女,也善於跟女性相處,可以說是女性最完美的情人形象。記得在電影《默林》裏面是金色長發,湛藍雙眸,容貌英俊,目光迷茫的美男子,非常迷人。蘭斯洛的勇武在圓桌騎士中是第壹的,在圓桌社內外支持者眾多,他的俠義事跡亦有大量篇幅的記載。不過真正被大家記住的好像是他和吉娜薇王後的戀情,哈哈,不過記載裏面的王後好象很會吃醋。最早伊蘭公主作為的高拉哈德騎士的母親訪問英格蘭,結果巫師又把蘭斯洛特騙到她那裏(真是偉大的大媽啊),然後又被王後發覺,王後將伊蘭趕了出去,蘭斯洛特因為羞愧憤怒而神誌失常,離開宮廷四處遊蕩,最後被伊蘭公主發現而用聖杯治愈。後來尋聖杯歸來後蘭斯洛特整天忙於應酬,常常要替許多名嬡閨秀代戰決鬥,維系公理正義。王後因而覺得很不滿,罵他是“虛偽膽怯的騎士,市井平凡的色鬼”,將他趕了出去。不久王後被誣投毒害死某位騎士,辯護(?)的辦法就是有代戰騎士為了她而和控方的騎士決鬥(偉大的法律,嘻嘻)。亞瑟出於自己的立場無法出戰,圓桌社的騎士們不信任王後而不願意出戰,最後關頭蘭斯洛特隱瞞了身份趕到打敗了對方,維系了王後的名譽,也得到了王後的原諒和歉意。

王後和蘭斯洛特的戀情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所有的騎士都在談論。而終於正式告發,亞瑟也頒布了逮捕令,在他們幽會的時候又有12名騎士前去暗殺,結果被盡數殺死,蘭斯洛特乘機逃離。其後吉娜薇被判火刑,蘭斯洛特率領戰友前往刑場解救,所向披靡,“凡是抗拒他們的,全被打死,所有批戴武裝的優秀騎士,壹經交鋒,立即喪命”,救走了吉娜薇,並依恃自己的領地抵禦亞瑟的征討。後在教皇的調解下與亞瑟和解,迫於榮譽交還吉娜薇(因為按照記載在公開場合他壹直否認他和王後的私情),帶領手下騎士離開了英格蘭,統治整個法蘭西,之後又與亞瑟交戰,亞瑟的侄子莫俊德(Mordred)在亞瑟渡海征討的時候撰取王位,並與歸來的叔叔發動大戰,傳說Mordred 出生時, 默林預言這個孩子會威脅亞瑟的王位, 亞瑟因此將嬰兒放在海上漂流, Mordred 卻奇跡似地生還了, 亞瑟心生悔意, 接納了 Mordred。(默林也曾經對亞瑟預言過Guenever不是屬於他/不值得擁有的人,在追隨湖上仙女怡妙的時候也曾經預言過自己命不久長,可憐的先知啊)。大戰的結果是二人同歸與盡,吉娜薇知道壹切皆由自己起,非常自責,在丈夫死後做了修女。蘭斯洛特回英格蘭找到她後,她雖然因為激動暈倒了三次,但仍然拒絕陪伴蘭斯洛特。蘭斯洛特絕望之下也出家作了修士,二人至死再未相見。

中世紀的愛情

中世紀的「愛情」是柏拉圖式的,非關肉體的,在書中有整整壹回敘述抽象的愛情,沒有任何情節,這在全書中是絕無僅有的。裏面贊美純潔的真愛,唯有愛護對偶超過了對偶愛他的人,才值得受人尊敬,唯有用理性節制的愛情,才能數年如壹日,真心貞壹,裏面把冬夏比作愛情的起起落落,把五月比作受理性節制純潔的感情,“要像Guenever記得的五月那樣,終生做個真心的情婦,因而她可以得到善終。”蘭斯洛特和皇後的戀愛是所有中世紀(嚴格來說,只限北歐地區)的戀愛理論範本,而該戀愛假如涉入肉欲,亞瑟王殺死他們也不會遭到譴責。因為不能對愛人的「精神外遇」感到嫉妒,否則就是違反基督教當時的道德標準。

亞瑟王的傳說的影響

以上只是找比較熟悉的幾個騎士介紹了壹下,實際上以騎士記傳為主體的傳說記錄了許多騎士的經歷,內容很博大的。亞瑟王傳說是最早的中世紀騎士傳說,經過藝人和民間的不斷加工而變得異常豐滿成熟。它包含了升鬥小民在亂世之中對於英雄的幻想與期待,亞瑟王帶領武士抵抗外侮,斥退群敵,引領大英子民邁向盛世。它代表圓桌武士的精神,勇氣、忠誠與自制,對君主效忠,對弱者謙讓,對貧者布施。它代表了武士特質的兩難困境,英勇的藍斯洛愛上王妃,卻又必須對君主效忠,君臣關系成為情敵,最後以悲劇收場,這個母題也包含了亞瑟王父子之間的矛盾情結,它隱隱透露出王朝中不可告人的尷尬秘密,亂倫與通奸,邪惡勢力竟然來自於同壹血緣。「亞瑟王」的故事帶動了許多類似故事的基本架構,例如宮殿之內的權力鬥爭,圓桌武士的平權與互信精神,三角關系的掙紮,在黑暗時代百姓對賢明君主的渴望與救世主的幻想。「亞瑟王」自然也激發了許多變調曲,例如馬克.吐溫曾經以亞瑟王暗諷小說人物,爆笑的電影「蒙地莽蛇」(導演曾導過「笨賊壹籮筐」)系列耍弄圓桌武士、鳳宮(Camelot)、與聖杯等題材並置於壹個荒誕不經的脈絡之中。甚至「星際大戰」的導演喬治.魯卡斯也借用了亞瑟王叔侄爭戰的心理母題,描寫了那段經典的父子決戰。

參考資料:

/user1/1244/archives/2005/153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