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現象也被稱為“蒸發霧”,是壹種天氣現象。
通常發生在寒冷的冬季,當海水表面存在較大的氣溫差,並且空氣中含有足夠數量的細小顆粒充當凝結核時,當強風吹過海面,海水蒸發為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後迅速凝結為冰晶,呈現出“白茫茫雲霧”的現象。這種現象通常在傅家莊、老虎灘、石槽、東港等海域出現。
隨著太陽出來,陸地溫度提升較快,大氣與海水溫差縮小,“海浩”現象就會逐漸消失。海浩是水蒸氣遇冷凝結形成的冰晶,是固態的。壹般情況下,海浩現象的形成需要具備三個主要條件:壹是強風,二是海面存在較大的海氣溫差,三是空氣有壹定含量的細小顆粒充當凝結核。
具體來講,相比於空氣,海水比容較大,在失去同樣的熱量情況下,溫度降幅遠小於空氣。所以,在持續的強風作用下,海水被加速攪拌,使得下層相對溫暖的水體不斷往海面翻轉、補充。
自6日起兩天持續零下15度的超強低溫,讓翻轉到海面的相對溫暖水汽蒸發到空氣中,與冬季空氣中相對較多的顆粒物結合,並遇冷發生冷凝結形成冰晶,形成的冰晶在海洋表面受到風和暖水汽的***同作用隨風飄散,這就使海面看起來“蒸汽騰騰”。
海浩現象的影響
首先,海浩現象會改變海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生存環境,影響它們的生長、繁殖和遷徙。例如,壹些魚類和蝦類會在海浩現象中出現生長加速或減緩的現象,而壹些浮遊生物則可能會因為海水的溫度和鹽度變化而改變其分布。
其次,海浩現象會改變海洋的水文特征,如海水溫度和鹽度,從而影響海洋的水質。例如,在海浩現象中,海水可能會出現溫度和鹽度的梯度,導致水體的混合和擴散,從而影響海洋中的營養物質和汙染物的分布。
此外,海浩現象還會對海洋大氣產生影響。當“海浩”現象發生後,海水溫度大約會降低1℃,並持續1-2天。其間,由於海洋中的溫度差,底層海水向上流動,會將海洋初級生產力帶到海面,從而造成海面上的初級生產力豐度增加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