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陸遊築書巢原文: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
吾飲食起居,疾病 *** ,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
閑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選自《渭南文集》譯文:我的屋子裏,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擡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 *** ,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壹起的。
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象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
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這象鳥窩。”2.董遇談“三余”勤讀原文: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
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
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選自《三國誌·董遇傳》譯文: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
意思是:“讀書壹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
董遇說:“應當用‘三余’。”有人問“三余”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壹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壹年四季都有余。”
3.智永與“退筆冢”原文:永公住吳興永欣寺, 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
所居戶限 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
後取筆頭瘞之,號為“退筆冢”。--選自《書斷》譯文: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甕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麽重)。
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象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4. 張溥與“七錄齋”原文:(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
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壹時。--選自《明史· 張溥列傳》譯文:張溥小的時候就很好學,所讀的書必然要手抄下來,抄完了,朗誦過了,就焚燒掉,然後又抄,像這樣六、七此才算完。
右手拿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繭。冬天手的皮膚都凍皺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熱水裏浸好幾次。
後來把他讀書的房間稱為“七錄”……張溥寫詩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問他索取詩文,他不起草,當著客人面寫作,壹會兒就寫好了。因為這個,他的名聲在當時最響5.晉平公炳燭而學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 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選自西漢劉向編《說苑》譯文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近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麽不炳燭而學?”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其君主的呢?” 師曠回答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好啊!” 6.高鳳專心致誌原文:高鳳,字文通,家以農畝為業。
妻常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
妻還怪問,乃省。--選自李贄《初潭集》譯文:高鳳,字文通,家裏把種田作為職業。
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裏曬麥,讓高鳳看守著雞。正值天下著暴雨,高鳳拿著竹竿誦讀經書,沒有發覺雨後地上的積水使麥流走了。
妻子回來感到驚訝詢問,高鳳才醒悟過來。7.為人大須學問原文:(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
朕往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在書內。古人雲:‘不學,墻面,蒞事惟煩。
’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選自吳兢《貞觀政要》譯文: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
近來,到處安靜(沒有紛亂),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裏。
古人說:‘不學習,壹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說說,回想年輕時。
2.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什麽意思是孔子說的太隨心並不是很好,太所欲也並不妙.凡事適可而止,不可過量自由是壹種境界,壹種隨心所欲的境界.心有多寬,自由就有多大.但是自由也是建立在大家都遵守規矩的基礎上的,任何壹個組織都是這樣.不要把個人的自由建立在組織中別人的不自由之上.如果是那樣,經過惡性循環,組織必然走向滅亡.組織的壹個重大工作就是建立組織的規矩,讓組織中的人都相對自由的規矩,這裏的相對是說遵守規矩就自由的意思.小的來說,壹個由開會參與者組成的臨時組織,最重要的規矩就是守時,不要遲到.壹個人的遲到,耽誤的是組織中其他所有人的時間.如果是十個人的會議,壹分鐘的遲到就變成了十分鐘的不自由;十分鐘的遲到就變成了壹百分鐘的不自由.第壹次壹個人遲到,第二次可能就是兩個,後面越來越多,會議自然就開不成了,組織就解散.組織就需要建立規則,守時以及對不守時者的懲罰是第壹位的.大的來說,壹個國家建立法律就是在建立組織的規矩.每個人都遵守法律大家才會自由.要不然壹個人的自由可能就是另壹個人的生命.那樣的國家必然滅亡.無論是做事還是交友,我們往往會碰到壹個怪圈.不做事或者做事做得太慢,往往會被人視為不夠進取;而如果做事做得太激進,要麽是讓人感覺火候未到,要麽是被人嫉妒,遭到槍打出頭鳥的命運.交友也是如此,如果太過壹本正經,往往會讓人覺得妳不好接近,如果太過親近,則又讓感覺妳太隨意.有時的確很矛盾.近期又溫習了孔老夫子的論語,終於找到了答案,人生的終極目標大概是“至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唯有如此方可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到了這樣的境界,大概可以識大局、識大體,中而不偏、遊刃有余.根據我們孔老夫子的判斷,要達到這個境界,至少也要達到七旬的年齡,看來我的這種感覺也屬正常,畢竟是壹介凡夫俗子.理論是弄清楚了,但問題並沒有解決,我們不能等到七十歲才去做事、交友,看來我們是不可避免要得罪人、做錯事了,這也許就是“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的深刻內涵吧.話雖這麽講,但我們總還是希望盡量少犯錯、盡量少得罪人,孔老夫子真是偉大,他給我們得出了答案、“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我們要努力做君子,什麽樣的人是君子呢,他又進壹步給出了壹個標準,叫“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懼”,精辟、精辟.但凡我們做事出錯,要麽是不夠仁,私心太重;要麽是不夠智,做事漏洞百出而不自知;要麽是不敢勇,患得患失.。
3. 如果用壹句古文來講“隨心所欲',怎麽講是“從心所欲”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聽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從心所欲
cóng xīn suǒ yù
〖解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出處〗《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示例〗從此可以高枕而臥,~了。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進步文化的遭難》
4. 如果用壹句古文來講“隨心所欲',怎麽講是“從心所欲”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聽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從心所欲cóng xīn suǒ yù 〖解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出處〗《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示例〗從此可以高枕而臥,~了。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進步文化的遭難》。
5. 表示隨心的詞語揮灑自如:揮:揮筆;酒:灑墨。形容畫畫、寫字、作文,運筆能隨心所欲。
毀鐘為鐸:將鐘改鑄為鈴。毀大物為小物,比喻隨心所欲的愚蠢行為。
毀舟為杕:杕,通“舵”。將船改成舵。毀大物為小物,比喻隨心所欲的不當行為。
徑行直遂:隨心願行事而順利達到目的。
徑情而行:指隨心所欲,壹直幹下去。
尻輪神馬:以尻為車而神遊。指隨心所欲遨遊自然。
尻輿神馬:指以尻為車輿而神遊。後為隨心所欲遨遊自然之典。同“尻輪神馬”。
擒縱自如:擒:捉住;縱:放。捕捉、釋放都隨心所欲。比喻完全控制了局勢。
肆虐橫行: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橫行:仗勢作惡,蠻橫兇暴。隨心所欲地為非作歹。
肆意橫行:肆意:任意殘殺或迫害。橫行:仗勢作惡,蠻橫兇暴。隨心所欲地為非作歹。亦作“肆虐橫行”。
唯所欲為:隨心所欲,任意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