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舞蹈的起源與分類
佤族舞蹈的起源沒有直接的證據和確切的考證,我們只能從佤族人民的歷史與生活中尋找其蹤跡。聞名世界的滄源巖畫,位於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東北62公裏猛來鄉的山東省巖上,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從畫面上豐富的狩獵、雜耍、舞蹈等場面中,有充滿威武殺氣和各種道具的剽牛祭祀舞;有由幾人組成,圍於豎棺周圍走舞,以此安葬死者,娛樂死者的喪葬舞;更有五人圍成壹個圈舞蹈的圓圈舞。著名考古學家王寧生教授在《雲南滄源演化的發現和研究》?舞蹈?中,將其巖畫舞蹈分為三類,即娛樂性舞蹈、模擬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其次,在佤族創世史詩《司崗裏》口碑中有對木鼓、獵頭、剽牛等起源的記述,以及對佤族語言的產生、人工火的發明、宗教信仰及圖騰崇拜記載,而這些活動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我們在將滄源巖畫和佤族創世史詩《司崗裏》口碑記述結合起來對比分析中發現,佤族民間舞蹈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並有祭祀、狩獵、喪葬、自娛等豐富的舞蹈類型。
(壹)木鼓舞
木鼓舞,佤語叫做?克魯克羅?,是佤族木鼓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木鼓被佤族看做是能夠驅邪通神和振奮軍心的工具,是佤族多神崇拜的產物。每壹個佤族村寨都有壹個或幾個木鼓房,房中存放壹對木鼓,即公鼓和母鼓,有嚴格規定必須兩鼓同時敲擊,後經發展,已不拘泥於地點及鼓數的限制了。木鼓舞***由四部分組成,即拉木鼓、進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舞蹈時,首先由巫師?魔巴?帶領全村健壯剽悍的佤族男子,將已選擇好並砍下的巨大花桃樹,以藤條捆綁,並由?魔巴?坐在樹幹上壹路領唱,拉木人邊踏歌為節,邊迎合高呼,將樹幹拉回村寨,待木鼓到達寨門外後,停放兩至三天,等待?魔巴?擇好吉日,此時便會進行剽牛活動;其次,開始表現制作木鼓和放置木鼓的過程,在?魔巴?的帶領下,幾個彪悍的男子用工具將樹幹鑿空,接著?魔巴?用半蹲行進的舞步,引導男子將制好的木鼓擡進木鼓房上架;隨後,工匠們(打鼓者)開始敲響木鼓,全寨的人歡呼而至,這時的敲木鼓舞套路豐富,可壹人擊鼓,也可兩人、四人合力敲擊,男子舞蹈起來強勁有力,時而旋轉、時而躍起,以此來歡愉神靈求得庇佑,這也是木鼓舞的高潮部分;最後,則是表現祭祀木鼓的環節,人們敲響木鼓,邀請?木依吉?並期待他的到來,以求保佑谷物豐收,村寨平安。 木鼓舞的基本動律主要在於腿部的屈伸和上身的大幅度俯仰,表演起來粗獷、樸實、莊嚴,具有濃厚的原始儀式氛圍。現今西盟的木鼓舞主要由猛卡鎮的國家級祭祀傳承人巖桑傳承該舞。其木鼓祭祀舞蹈大致可分為《跳木鼓房》、《敲木鼓舞》、《砍頭刀舞》、《送頭舞》、《迎頭舞》。
(二)甩發舞
甩發舞,佤語叫?愛端尾嘿?,是佤族婦女自娛性舞蹈。除剽牛祭祀、喪嫁、蓋新房忌跳之外,其他時節、場合都可跳此舞。1965年經西盟縣嶽宋鄉小新寨佤族婦女娜煥創編後流傳於西盟。最初,甩發舞動作較為單壹,後來由專業文藝工作者在其基礎上,進行加工提煉,已豐富為多種多樣的甩法,如前後甩、左右甩、轉甩、跪甩等。《甩發舞》和《木鼓舞》是佤族舞蹈中最激越、最豪放、最粗獷、最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是佤族民族力量的標誌。
甩發舞源自於佤族先民的生產生活,佤族女子酷愛長發,以黑色披肩長發為美。每當姑娘們用水清洗頭發,在竹槽下低頭梳妝、甩發晾幹,任烏黑的長發隨風飄舞,如瀑布、似風舞,甩發舞便由此緣起。該舞蹈是佤族婦女彰顯美麗,成熟長大的象征。甩發舞風格獨特,動作剛勁有力,其舞蹈形式上,既可兩人對舞,也可多人進行,但人數均為偶數。佤族婦女們手拉著手,載歌載舞,前後左右甩動秀發,如龍鳳飛舞,突出表現了佤族女性的豪放、爽朗、熱情和青春少女的甜美心情。
(三)跳擺
?跳擺?也叫?象腳鼓舞?。由於佤族同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族交錯居住,其民族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影響,在舞蹈文化中呈現出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現象。在西盟、滄源、永德、鎮康等地的佤族村寨,每逢剽牛祭祀、蓋新房、接新水和喜慶節日,均盛行跳擺。人們親自制作象腳鼓,其工藝代代相傳,至今未絕。佤族跳擺與傣族跳擺的樂器均以象腳鼓(滄源佤族過去使用蜂桶鼓,後改用象腳鼓)、錐、鑔伴奏起舞。而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傣族跳擺是屬於男性集體舞;佤族跳擺則是屬於男女性集體舞,舞蹈隨意性和即興性較大。西盟象腳鼓舞跳法豐富多樣,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佤族舞蹈章節所收集到的有《哦咳朗》、《雪管朵》、《雪排吉》。
《哦咳朗》在西盟各佤族村寨中廣泛盛傳,男女老幼都可參加且不受人數限制,人們邊高呼固定的口號,邊圍圈而舞,其動作主要由腳下的墊步配合雙臂交叉向後擺動而成;《雪管朵》主要流傳於西盟縣翁戛科龍坎村壹帶,是佤族青年男女在?接新水?、?蓋新房?時面對面,交叉圍圈的社交舞蹈,由於舞伴之間常常扭動臀部,相互碰撞,故而風趣詼諧、活潑快樂;《雪排吉》源於西盟縣班約、坡水壹帶,並流行於翁戛科各村寨,其舞蹈最獨特的地方是執手絹而舞,可執壹塊,也可雙手各執壹塊,男女均可參加,套路多樣,舞姿優美、活潑,風格濃郁。
(四)舂碓舞
舂碓舞是佤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壹種勞作舞。佤族是個勤勞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佤族婦女們成群結對兒圍著碓窩舂米是常有的事,該舞蹈正是從佤族姑娘用碓杵舂米的動作中提煉而成。原本跳舂碓舞有固定的場合,壹般在蓋新房、拉木鼓、剽牛祭祀、頭人或村中有威望的人亡故時才跳此舞。建國後,隨著社會發展,逐漸突破了場合的限制,在豐收的季節,姑娘們也會跳起舂碓舞相互取樂,抒發對美好生活的愉悅心情。
舂碓舞男女均可參加,舞蹈人數同甩發舞相同,必須是偶數,以四、六人為宜,也可二或八人表演。舂碓舞的特點在於,舞者手持臼棒,圍著裝有谷物的碓窩,舉起臼棒時,身體屈膝後仰,搗米時身子前傾成弓形,舞動起來前俯後仰、對比強烈、舞姿優美。舞蹈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時而***同舉杵搗米;時而妳起我落;時而以碓杵敲擊碓窩邊沿,發出清脆的響聲;時而揮杵舞蹈。那愉快、活潑的舞姿同臼棒相擊發出的?嘭、嘭?聲***同構成阿佤山獨特的豐收樂章,充分表明了佤族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質樸之情。
佤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且表現形式多樣,其主要功能有兩種,壹是用於祭祀活動,二是自娛自樂。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佤族舞蹈章節中,對佤族舞蹈表現形式有著完整的記載:?以伴奏樂器和主要道具分,可分為?木鼓舞?、?象腳鼓舞?、?錐鑼舞?、?蜂桶鼓舞?、?蘆笙舞?、?口弦舞?、?三弦舞?、?畢頌舞?、?竹竿舞?、?臼棒舞?、?棺材舞?、?掃帚舞?、?刀舞?、?毯子舞?等等如果以舞蹈角色來劃分,可以分為?青年舞?、?集體舞?、?女青年舞?、?魔巴舞?、?少兒舞?等等。如果用舞蹈功能來劃分,又可分為?祭祀舞?、?喪葬舞?、?自娛舞?以及?表演性舞蹈?等等。?
綜上所述,佤族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是壹個勤勞、善良、敢於創造的民族,這個被專家們譽為?頭發會跳舞的民族?作為雲南民族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這些極為珍貴的佤族舞蹈將滄源巖畫、司崗裏傳說中記載的先民生活足跡再現並記錄、流傳下來,向我們展現了佤族先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經艱辛,勇敢創造出的民族精神,他們集中反映了佤族先民的自然觀、審美觀、宗教信仰及歷史文化,是佤族文化藝術的?活化石?,亦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