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末,數據通信行業的兩大巨頭思科和3Com競爭激烈。最終思科勝出,成為當時業界的霸主。然而,就在兩大巨頭相持不下的時候,華為悄然崛起,成功打入美國市場。2003年,思科在美國法院起訴華為侵犯知識產權,希望通過這種手段將華為擠出美國市場。為了應對思科的訴訟,爭取美國網絡通信市場,華為和美國3Com共同成立了合資公司——“華為3Com”。當時華為持股51%,3Com持股49%,總部設在杭州。
第二階段,華為出售全部股份,H3C正式成立。
2006 -2007年,華為分兩次向3Com出售“華為3Com”2%和49%的股份,將企業網業務全部交給H3C。自此,“華為3Com”成為3Com的全資子公司,並正式更名為“H3C”(H3C)。關於出售的原因沒有官方聲明。
第三階段,惠普收購H3C,業務急劇下滑。
2008年,由於經營不善,3Com計劃出售H3C。華為當時壹直專註於運營商市場,而H3C處於企業網絡市場的前列。因此,華為想購買自己的H3C,與思科展開全面競爭。但由於美國政府幹預未果,思科應該是做了不少不良企圖。最終,3Com和H3C壹起被惠普收購。
然而,華三在惠普的生活並不輕松。先是其大量業務被惠普分拆,然後斯諾登事件引發的信息安全呼聲越來越高。此外,阿裏巴巴提出了“IOE去除運動”(IOE意為IBM、Oracle、EMC,IOE是為了減少對國外產品的依賴,將上述三家公司的產品替換為國內產品)。因此,當時抵制外國產品的情緒高漲,華三被視為外國資本。當然惠普更難。2014年,由於經營不善,公司分為“惠普公司”和“惠普企業”。
第四階段,脫胎換骨,“新華三集團成立”。
經歷了多年的煎熬,2016終於有了曙光。紫光集團以25億美元向惠普公司購買華三公司51%的股權,惠普企業(HPE)持有另外49%的股權。紫光集團成為華三的控股股東。從此,華三擁有了夢寐以求的國企背景和國內企業地位,並正式成立了“新華三集團”。
目前,新華三是紫光集團的核心企業,擁有芯片、計算、存儲、網絡、5G、安全、終端等數字基礎設施的整體能力,9個產業和7個海外分支機構,50多個銷售和服務機構,產品服務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專利申請量超過12000件,其中90%以上為發明專利。公司大量產品位居國內前列,包括企業級WLAN、以太網交換機、非x86服務器、刀片服務器、雲管理平臺、國產品牌服務器虛擬化、SDN軟件、IT統壹運維軟件等產品,均居國內第壹,X86服務器、存儲、企業網路由器、超融合等產品居國內第二。同時,新華三是HPE服務器、存儲和技術服務在中國的獨家供應商。
未來的“新華三集團”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