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人常常犯錯,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後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

該句出自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所在段落原文: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人常常犯錯,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後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壹個國家,在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文學鑒賞:

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圍繞客觀環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系,闡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刻道理。

文中說壹個人要成就大事,壹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誌,增長才幹,擔當大任。

安逸享樂,在溫室裏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沈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