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美國為什麽害怕中國,卻不害怕印度?

美國為什麽害怕中國,卻不害怕印度?

八國聯軍當年入侵中國就有美國,美國人怕中國復仇,所以特別怕中國崛起。印度永遠也不會崛起,所以不存在美國怕印度!

實應該說不僅僅美國害怕中國崛起,其實,很多的國家都害怕中國的崛起。

妳想在疫情期間,能讓十幾億人老老實實的待在家裏,壹個多月不能出門,而且最重要的是有吃有喝,能保證基本物資的供應,沒有出壹點亂子,更沒有什麽遊行示威,全國人民唯壹想到的就是壹心抗疫。

這凸顯出背後中國的國力、凝聚力、指揮力和控制力。再看看外國,跟中國形成了壹個鮮明的對比,這麽壹個高度團結的國家,很多國家覺得中國的崛起會對他們造成威脅,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們已經遏制不住中國的高速發展。

即使我們本著愛好和平的心態發展,但是依然有很多國家見不得中國的崛起,尤其是美國。

但是為什麽美國壹點都不害怕印度的崛起呢?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去考慮這個事情,應該說美國不是不害怕印度的崛起,而是美國打心眼裏面覺得印度根本就不會真正的崛起。

原因有這幾個:

1、首先第壹個就是軍事力量:

我們經常看新聞都知道,印度經常向西方發達國家購買先進的武器,可以說印度是世界上購買國際先進武器最勤快的國家,沒有之壹,原因就是印度沒有壹項自己拿得出手的軍事工業,而中國是壹個擁有全工業種類的壹流國家。

而且,印度軍人整體素質不高,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所購航空母艦不能發揮其最佳性能,只能作為壹種擺設,但是中國軍人的整體素質不用我多說,每年的國慶大閱兵全世界人民都可以看得到,中國的軍人素質在世界都可以排上前列。

如果有壹天,西方國家不給印度供應武器,那麽印度就面臨無高端武器使用的局面,但是中國不壹樣,中國的武器不管從芯片還有材料等都是全部國產制造,雖然目前來說不能做到世界第壹,但是也並不是壹個誰都可以揉捏的軟柿子,而且我們的武器更新換代的時間很快,隨時可以更得上發展的腳步。

但是,唯壹壹點比不上印度的話,那可能就是那摩托車特技吧,真的是舉世無雙,看壹次笑壹次。

2、人才方面

其實,我們都知道,印度的計算機人才是很多,但是可惜,印度的計算機人才基本都跑到美國去了。

由於印度和美國不存在語言溝通障礙,他們就可以省去學習語言的煩惱,很快融入當地的生活中。

印度經濟不發達以及科技水平較落後才是導致大量IT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空有壹身本事卻得不到重視培養,但最讓他們驕傲的印度理工學院擁有著培養出壹批又壹批的人才能力,他們源源不斷的把人才輸送到美國,本國的高端人才全部跑去為美國服務了。

很多的人才去了外國,他們唯壹能做的事情就是給在印度的家人寄錢,然後就沒有其他了。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大力發展本國的科技,出現了無數的人才,雖然說有很多人去外國學習技術沒有回來,但是大部分的人才還是心系祖國,依然會選擇回來建設中國。

3、分化的社會

印度跟中國壹樣,也是壹個的人口大國,但是在當前的印度看來,人口多並不是任何的優勢,治理肯定是壹個巨大的問題。

首先是宗教,印度教是印度第壹大教,信仰人數約83%,大概有11億多,第二大教是伊斯蘭教,信仰人數約13.4%,大概有2億,其他還有如耆那教、錫克教、佛教、基督教等,說是印度全民信教都不為過。但是由於宗教不同,宗教沖突就在所難免,尤其是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血腥沖突,更是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然後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印度的種姓高到低大致可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舎、首陀羅,以及還有種姓之外的“達利特”,這壹個個不同等級、類別的種姓,將印度人群分成壹個個涇渭分明的群體。雖然印度《憲法》已經明確廢除了種姓制度,在城市、年輕群體中,種姓制度也日漸淡薄,但在民間尤其是偏遠落後地區, 種姓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是印度人民頭上的壹道沈重枷鎖,也因此釀成了許許多多的悲劇。

最後是印度的貧富差距非常大,瑞士信貸銀行最新報告顯示,1%最富的人擁有印度全國財富的壹半以上,5%最富的印度人擁有全國財富的68.6%,10%最富的人擁有全國財富的76.3%,全國壹半以上的窮人僅擁有全國財富的4.1%。在4.47億的18歲以下人口中,約40%的兒童遭受著貧窮、缺乏教育、營養不良,甚至被邊緣化。

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嚴重阻礙印度發展的因素,但是偏偏這些因素在短時間之內根本就解決不了的事情,自己的發展都受到了限制,談什麽崛起呢,美國又何必怕印度崛起。

中國跟印度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是亞洲大國,同是人口大國,同是發展中國家,同是經濟飛速發展,正在崛起的大國。

但是作為全球唯壹超級大國,美國對中印兩國態度卻大相徑庭,把印度當做座上賓,好哥們,不遺余力對其進行支持,唯恐其崛起還不夠快;卻把我們當做對手,處處打壓,處處使絆子,放障礙物,想方設法阻止我們崛起。

關心國際時事的朋友應該都能感同身受,深有體會。

很多人大惑不解,為什麽美國對中印態度如此鮮明,如此厚此薄彼?

1、 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讓美國不爽

中國是個大國,壹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像英國、日本這些美國盟友,跟其始終保持外交上的壹致,緊跟美國的調子走。

比如在俄羅斯吞並南奧塞梯和克裏米亞問題、科索沃問題、敘利亞問題、伊朗問題、朝核問題上,中美有很多分歧。

國際事務就像壹個大家庭,有不同看法很正常,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但是任性慣了的美國人肯定不習慣:他們為什麽要處處跟我們作對?

2、 中國跟俄羅斯的密切關系讓美國不爽

中國出於地緣政治考量,有自己的朋友圈,這就像美國有自己朋友圈壹樣正常。

美國在我們周邊地區的核心問題上選擇作對,進行孤立,我們勢必要有所回應,對自己的外交政策進行調整。

所以當美國圍堵俄羅斯的時候,中國全力以赴對俄羅斯進行聲援。當美國制裁俄羅斯的時候,中國就是要不顧壹切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和石油,跟美國唱對臺戲。

許妳孤立我,就不許我另辟蹊徑交朋友,豈有此理?

3、 中國跟美國的價值觀不同,政治制度不同

美國實行多黨制,是個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走的是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兩個國家國情不同,人民的選擇不同,兩種制度都有自己的優越性。鞋子合適不,只有腳知道。選擇任何道路,就有自己的理由。冷戰時期,兩大陣營是水火不容的關系,可是冷戰既然已經結束了,世界理應更加包容,多元,多種制度應該是井水不犯河水,攜手前進的。但是美國似乎神經太過於緊張,生怕咱們崛起。

4、 貿易爭端上綱上線

中國是經濟飛速發展的國家,發展過程中問題難以避免,爭端也經常出現。但是美國政府把中國維護自己權益的努力誤解成不守規則,把有關知識產權的問題放大成普遍現象。對於中國的努力視而不見,只看到消極的東西,這就導致中美兩國的分歧越來越大,誤會越來越深。

事實上,中美關系也有蜜月期,那是從70年代開始,中美建交,關系改善作的時候,鄧公提出"韜光養晦","不當頭"等口號,以發展經濟為主。那段時間,美國對中國沒有采取咄咄逼人的打壓,在中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還給予壹定支持。

但是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中國崛起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能老是韜光養晦,要發出自己聲音,有自己的立場。在原則問題上中國壹向不妥協,"中國可以說不",其實這也是中國的壹貫立場。但同樣說不,身份變了,效果也不壹樣。中國崛起了,強大了,地位提高了,“說不”的時候分量加重了,給美國人的感受就不同了。

所以,美國政府把中國跟俄羅斯放到壹起,拼命打壓,唯恐中國的崛起,會影響到美國的領導地位。最關鍵的壹點,那就是中國的崛起,在美國看來,就是在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在美國人看來,中國經濟發展、科技實力增強,勢必影響到美國的大國地位,削弱美國影響,制約美國經濟發展,因此要千方百計進行圍堵。這壹點其實跟參照物是否中國也沒有關系,德國、前蘇、日本在成為世界老二的歷史時期,也分別遭到了美國不同的打壓政策。

也就是說,假如有壹天印度“成功登頂”世界老二(雖然這壹天我們有生之年未必見到),也壹定會面臨美國的橫挑鼻子豎挑眼,翻臉必須比翻書還快。老霸主眼裏絕對不揉沙子,容不得潛在新霸主的任何領域的挑戰。現在之所以兩國看上去還屬於蜜月期,無非是因為印度還沒有發展到那個檔次上,還不夠資格讓美國去“針對”。

總結

很多的國家都看得出來,印度的發展已遭遇了很大的危機,大概率是不會崛起,反而還可能會出現社會動蕩問題。所以說,可預見的是印度不可能獲得美國感受到威脅的實力,並且,基於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數量還有那種迷之自信,美國壹直對印度示好,很明顯的原因就是把印度當做惡心中國的壹顆老鼠屎罷了。

中國人民壹直都是愛好和平的,希望與世界人民友好相處,互幫互助,中國的崛起並不是為了去傷害任何人,只是想要更好的保護自己和讓人民安居樂業,但是偏偏有些國家不自重,總想要遏制中國的發展,實在可恨,可惜中國已經不是壹百多年前的中國了,已經做不到任人宰割了,如果有壹天中國人民拿起了手中的武器,那必然是有人影響了我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