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裏米亞自治***和國,是烏克蘭目前唯壹的壹個自治***和國,位於克裏米亞半島,面積26100平方公裏,人口200余萬。克裏米亞之名,源自塔塔爾語“克裏木”,韃靼人在這裏建立了克裏木汗國,已生息七百余年。然而今天,韃靼人口卻只占克裏米亞的12%,接近60%的人口卻是近代移民來的俄羅斯人。
韃靼人,乃蒙古四大汗國之壹的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的主體民族,原本是西方對蒙古民族的泛稱。成吉思汗長子術赤建立欽察汗國時,只擁有4000戶蒙古軍士,通過融合當地占大多數的阿速(阿蘭)人、欽察(康居)人等突厥語各族後,逐漸形成了東歐地區的韃靼民族。
15世紀,金帳汗國開始解體,分裂成多個汗國。其中,術赤後人哈吉·格萊成立了克裏木汗國。該汗國壹度稱雄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以金帳汗繼承人自居,烏克蘭、俄羅斯地區都曾遭到克裏木汗國的頻繁侵略。
但是,落後的遊牧國家最終不敵逐漸開化的俄羅斯帝國。幾乎與英法西葡等早期殖民帝國海外殖民擴張同壹時期,接受東正教加冕為沙皇的莫斯科大公國正式稱為沙俄帝國,也開始了對外殖民擴張,與西葡英法荷等西歐國家侵占的是海外殖民地不同的是,沙俄的殖民擴張目標主要是周邊鄰國。1777年,克裏木汗國淪為俄羅斯的附庸,1783年被正式吞並,但克裏米亞的韃靼人並未心甘情願接受俄國人的統治,而是不斷掀起反抗運動,俄國人在殘酷鎮壓反抗運動的同時為牢牢控制新征服的地區不斷地組織移民,大量的俄羅斯族人持續遷入克裏米亞,並推行俄語和東正教,力圖消滅韃靼人的歷史文化,對韃靼人進行“同化”。此後,克裏米亞成為俄國的壹個省份,戰略地位很重要,直接影響到俄羅斯對黑海地區的控制力,在1854年至1856年間曾爆發著名的克裏米亞戰爭。二次世界大戰中,克裏米亞半島也多次爆發血腥戰役,包括刻赤戰役、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等。
1921年,克裏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和國宣告成立,隸屬俄羅斯聯邦。此時,盡管俄羅斯族人的數量已很龐大,但克裏米亞的主體民族仍然是韃靼人。然而在1944年後,斯大林以許多克裏米亞韃靼人與德國合作為由,將全部克裏米亞韃靼人強制移民至中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和國也被改為克裏米亞州,大量的俄羅斯族人被遷入克裏米亞,克裏米亞的人口結構和民族分布出現根本性的改變。數十萬韃靼人流離失所,據稱有46%的人在流放中死於饑餓或疾病,數十年後才被允許回歸故鄉。1954年蘇聯為加強對有離心傾向的烏克蘭的控制,赫魯曉夫以烏俄“結盟”300周年為名義把俄族人人口占大多數的克裏米亞劃入烏克蘭,由於蘇聯當時的體制和俄羅斯族在蘇聯內的特殊地位,此舉當時並未引起紛爭。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議會曾單方面通過決議要求廢除1954年蘇聯把克裏米亞劃入烏克蘭的決議,將克裏米亞“收回”俄國,遭到烏克蘭政府的拒絕,最後俄、烏、克三方以成立內部自治的克裏米亞自治***和國和維持俄國在黑海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的駐軍達成妥協。
後來韃靼人開始了回歸運動,蘇聯解體後這個回歸過程也壹直在繼續,但目前人口仍然僅有20余萬。根據2001年烏克蘭人口普查的結果,克裏米亞總人口數為2,033,700。全部人口中民族構成為:俄羅斯人58.32%,烏克蘭人24.32%,克裏米亞韃靼人12.10%,白俄羅斯人1.44%,韃靼人0.54%,亞美尼亞人0.43%,猶太人0.22%,意大利人0.015%。克裏米亞從烏克蘭“回歸”俄羅斯的呼聲很高,但大部分韃靼人卻堅決表示反對,卻因處於少數地位,所發出的聲音難以發揮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