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是冬半年來自極地或寒帶的寒冷空氣,像潮水壹樣大規模地向中、低緯度的侵襲活動。寒潮襲擊時會造成氣溫急劇下降,並伴有大風和雨雪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群眾生活和人體健康等都有較為嚴重的影響。
冬季長期見不到陽光,到處被冰雪覆蓋著,停留在那些地區的空氣團越來越冷、越來越幹,當這股冷氣團積累壹定的程度,氣壓增大到遠遠較南方高時,就像貯存在高山上的洪水,壹有機會,就向氣壓較低的南方泛濫、傾瀉,這就形成了寒潮。
在冬春季節,寒潮大風天氣常常對農作物和人們生產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和災害。大風災害的防禦,主要要做到以下幾點:
高度重視
及時做好各項防禦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立即行動,采取有力應對措施,及時、負責地組織好防禦工作。同時,要利用新聞媒體、電子商務、手機短信等,迅速將天氣變化過程及其有關消息和防禦措施向社會發布,以便廣大群眾和有關單位及時開展防禦工作。
采取措施
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各縣(市、區)和市農業局要組織農技人員深入壹線,積極指導和幫助群眾采取各項防禦和補救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以設施農業為防禦重點,認真做好棚體加固、壓緊棚膜、保溫防凍等防禦工作。加強圈舍加固、畜禽免疫等工作,做好幼仔畜的保暖,提高畜禽抗寒抗病能力,確保畜禽安全。
立即行動
切實做好其他方面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迅速行動,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對大風可能影響的建築工地、戶外廣告、電力設施、城鄉危房等重點部位,認真排查,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提早預防,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交通安全
大風對海、陸、空交通的運營影響都比較大,從事海上作業的人員,應根據天氣預報情況采取停止作業、回港避風、加固船只和鉆井平臺等措施;加強船舶動態監管,做好現場巡查和現場檢查工作;密切關註天氣變化,嚴格執行抗風等級的規定,嚴禁超抗風等級冒險航行。加強值班,保持正規瞭望,謹慎駕駛;加強船岸聯動,企業的主要管理人員積極、主動、全面地掌握船舶狀況,及時消除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在風力很強的情況下,應關閉機場和高速公路,特殊情況下,客運列車也要停運,以便防止大風引發交通事故。
品種培育
植物凍害是在強冷空氣爆發南下產生劇烈的降溫時引起越冬作物和果樹受凍,造成植株死亡或部分死亡,因此防禦凍害壹方面要設法提高越冬作物和經濟果木抗禦低溫的能力,另壹方面是采取措施阻擋寒風入侵,減小降溫強度。防禦凍害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培育耐寒品種,提高抗凍能力
對於越冬作物或亞熱帶經濟果木,選育耐寒性強的品種,提高植株抗凍能力,是避免或減輕凍害的壹項戰略性措施。
冬前管理
加強冬前管理,增強抗凍能力
栽培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越冬作物和果木的抗凍能力,因此搞好冬前栽培管理是防禦寒潮凍害的重要措施。
利用環境
利用局地小氣候環境,實時避凍栽培
在中國亞熱帶柑橘栽培的北緣地區,充分利用山體或水體有利的小氣候資源環境栽培柑橘,可以有效地避過或減輕寒潮凍害。
註意事項
1.當氣溫發生驟降時,要註意添衣保暖,特別是要註意手、臉的保暖。
2.關好門窗,固緊室外搭建物。
3.外出當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別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對氣溫變化敏感的人群盡量不要外出。
5.註意休息,不要過度疲勞。
6.采用煤爐取暖的家庭要提防煤氣中毒。
7.應加強天氣預報,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8.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使海上船舶及時返航。
9.事先對農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準備。
防凍措施
防禦凍害除上述的戰略措施外,還可以在冬季低溫來臨前和降溫期間采用多種防寒抗凍措施。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寒潮的應急和搶險工作;註意防寒保暖;農業、水產業、畜牧業等要積極采取防霜凍、冰凍等防寒措施,盡量減少損失、做好防風工作。
露天增溫
利用壹切條件提高近地面層溫度,如布設煙堆、安裝鼓風機等,打亂逆溫層,對近地層有顯著地增溫效果,其中熏煙壹般能提高近地層溫度1~2℃。
植被覆蓋
利用覆蓋物保護植物體的地上部或地下怕凍部位,減少地面長波輻射,防禦寒風侵襲,從而起到防寒作用。覆蓋有水平和垂直覆蓋兩種,其中有直接覆蓋在作物上或果樹上的,有搭棚覆蓋的,還有采用包紮式的。風障對防禦凍害也有較好效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類型和不同傾角的風障設計。
噴灑藥劑
主要用於果樹防凍。噴化學藥劑防禦凍害,壹是利用生長激素控制果樹生長規律,增強抗凍能力。化學方法防禦凍害是壹種應急措施,必須掌握短期的寒潮降溫預報。
另外,在寒潮發生後,還可以針對不同作物采取壹些簡單的防寒補救措施。如撬泥培土護根,壓草保苗等。對早播出苗的春馬鈴薯、春大豆,可以及時搭好小拱棚防寒。各類作物受凍後,要根據凍害程度和苗情,及時追施適量速效氮肥和鉀肥,每畝(1/15hm2)施尿素和氯化鉀各3~5kg,以便促進植株盡快恢復生長。
益處
寒潮也有有益的影響。地理學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於地球表面熱量交換。隨著緯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陽輻射能量逐漸減弱,因此地球形成熱帶、溫帶和寒帶。寒潮攜帶大量冷空氣向熱帶傾瀉,使地面熱量進行大規模交換,這非常有助於自然界的生態保持平衡,保持物種的繁茂。
氣象學家認為,寒潮是風調雨順的保障。例如,中國受季風影響,冬天氣候幹旱,為枯水期。但每當寒潮南侵時,常會帶來大範圍的雨雪天氣,緩解了冬天的旱情,使農作物受益。"瑞雪兆豐年"這句農諺為什麽能在民間千古流傳?這是因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雪水還能加速土壤有機物質分解,從而增加土中有機肥料。大雪覆蓋在越冬農作物上,就像棉被壹樣起到抗寒保溫作用。有道是"寒冬不寒,來年不豐",這同樣有其科學道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專家認為,寒潮帶來的低溫,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殺蟲劑",可大量殺死潛伏在土中過冬的害蟲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減輕來年的病蟲害。據各地農技站調查數據顯示,凡大雪封冬之年,農藥可節省60%以上。
寒潮還可帶來風資源。科學家認為,風是壹種無汙染的寶貴動力資源。舉世矚目的日本宮古島風能發電站,寒潮期的發電效率是平時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