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什麽是規模非經濟?

什麽是規模非經濟?

妳好,規模非經濟全稱為“規模以上非公經濟”

規模以上非公經濟統計範圍、采集渠道、劃分標準及主要指標解釋

壹、統計範圍

規模以上且資產由我國私人控股、港澳臺商控股、外商控股的“非公有控股”的企業法人單位,以及主要經費來源於私人、港澳臺資和外資的非企業法人單位。其中,私人、港澳臺及外商控股是指由其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經濟成分。規模以上是指工業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法人工業企業,建築業為具有資質的建築業法人單位,批發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零售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住宿餐飲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金融和房地產開發業為全部法人單位,其他單位為收入合計500萬及以上法人單位。

二、采集渠道

規模以上非公經濟統計數據是以政府綜合統計現有資源為主體,通過定期整合國民經濟各行業規模以上調查單位的統計信息,獲取統計資料。

三、標準劃分

北京市非公經濟劃型標準是按照生產資料所有權性質,非公經濟統計範疇從企業登記註冊類型和控股情況兩方面界定。

(1)生產資料完全屬於非公有制經濟的法人單位。即在《法人單位基本情況》表中“登記註冊類型”標識為“私營獨資企業(171)”、“私營合夥企業(172)”、“私營有限責任公司(173)”、“私營股份有限公司(174)”、“港、澳、臺商獨資經營企業(230)”、“外資企業(330)”的法人單位全部納入非公經濟統計範疇。

(2)生產資料具有“混合經濟”特征的法人單位。即在《法人單位基本情況》表中“登記註冊類型”標識為 “其他聯營企業(149)”、“其他有限責任公司(159)”、“股份有限公司(160)”、“合資經營企業(港或澳、臺資)(210)”、“合作經營企業(港或澳、臺資)(220)”、“港、澳、臺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40)”、“中外合資經營企業(310)”、“中外合作經營企業(320)”、“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340)”的單位則要根據機構類型分類處理。

其中的企業法人單位,根據 “控股情況”進行劃分,將私人控股、港澳臺商控股和外商控股納入非公經濟範疇。

非企業法人單位要依據註冊經濟類型界定。登記註冊類型為“合資經營企業(港或澳、臺資)(210)”、“合作經營企業(港或澳、臺資)(220)”、“港、澳、臺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40)”、“中外合資經營企業(310)”、“中外合作經營企業(320)”、“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340)”的法人單位,視同為非公經濟。

(3)個體工商戶全部納入非公經濟範疇。

四、指標解釋

收入合計:指單位取得的各類收入,包括企業的營業收入和行政、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收入合計。企業營業收入指在報告期內從事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轉讓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總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行政、事業單位收入合計指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收入,包括財政撥款、行政單位預算外資金、上級補助收入、事業收入、事業單位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和其他收入。民間非營利組織收入合計指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收入,包括捐贈收入、會費收入、提供服務收入、商品銷售收入、政府補助收入、投資收益和其他收入。

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後的盈余,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虧盈總額,包括營業利潤、補貼收入、投資凈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行政、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沒有利潤總額。

稅金總額:指單位交納的各種稅金之和,包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營業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中的稅金、應交增值稅、所得稅。

從業人員:指在報告期內與單位訂立勞動合同的所有人員,含全職、兼職和臨時職工,也包括雖未與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但由單位正式任命的人員,如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等;以及在單位的計劃和控制下,雖未與單位訂立勞動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為其提供與職工類似服務的人員,如勞務用工合同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