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屬於哪個市?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屬於哪個市?

屬於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

淮安位於洪澤湖東岸,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和年輕的京滬高速公路交匯於此,其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在這裏熠熠生輝。這座城市與古老的淮河兩岸接壤。相傳大禹曾赴境內治水,“使淮水永安”,城名意為淮水安瀾。就像長長的淮河,淮安歷史悠久。

早在五六千年前,城內就有先民活動的痕跡,留下了歷史上的“青蓮崗文化”。

夏商周時期

城市已發展到相當程度,“交通灌溉之利,遍於全國”。這裏既有連接長江和淮河的漢水(即淮揚運河),又有陸上幹線——通往南北的良道,因此成為春秋戰國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所擁有。

秦漢時期

秦統壹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城初有淮陰(今淮陰區馬頭鎮)、盱眙(今盱眙縣北)、京杭大運河、東陽(今馬壩縣)。秦末農民起義,淮安人民奮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此時拔劍從軍,立下赫赫戰功。西漢時期,又增設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楚州區東南)、涪陵(今洪澤湖)三市。秦漢時期,農業生產條件,尤其是灌溉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知府陳登修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三十裏,以阻擋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普及,所以盡管屢戰屢敗,農業生產還是有了很大發展。與此同時,交通也有所改善。秦始皇修建的馳道經過境內,陳登修建的漢溝西路,使江淮交通更加便利。因此,在承平年間,中國的手工業和商業都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漢代,家學、私學興起,湧現出壹批文學大師,如梅成、父子、“建安七子”之壹的陳琳等。

魏晉南北朝

這座城市長期以來壹直處於戰爭和對抗的前沿。連年戰亂帶來了“江淮千裏”的淒慘景象,經濟文化嚴重受損。值得壹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淮陰鎮100戶設在淮安縣,最早見到“淮安”這壹名稱。

隋唐五代

該領土長期處於穩定的環境中,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再次繁榮。在此期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城市的繁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隋朝大業時,開鑿了洛陽至揚州的皇糧水運大動脈——大運河,境內成為水運的重要通道。隋朝至清末,朝廷在淮安設置官署,任命官員負責監管漕運。唐初,漣水成為中國四大鹽場之壹。為了運銷淮鹽,豎拱年間運鹽河,淮鹽再運。滁州(今滁州懷城)和泗州(今橫跨盱眙縣)成為運河沿岸的兩座名城,其中滁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壹州”。

宋元時期

北宋時期,疆域相對和平,水運、鹽運進壹步發展。政府鼓勵開墾、修繕和修建灌溉設施,並引進和推廣“占城大米”。“黃橙紫蟹看江海,紅米白魚餵兒女”就是這壹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與金元對峙時期,市場疆域再次成為前線,飽受戰爭與火的長期毒害。經過長時間的戰爭,市場壹片蕭條。黃河奪淮帶來的洪水頻發,讓市場越來越差,雪上加霜。宋元時期,太平年國內文化有所發展,政府、州縣學校的建立,受教育者的增加。也有不少文化名人,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壹的章雷,主修豐源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魏普,明清時期開創寫意的著名畫家、《花間集》的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理論家龔楷等等。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宋元盱眙第壹山的碑文,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萌等人的珍品。

明清兩代

淮安地區位於中國。明朝永樂年間,隨著淮安(今滁州)水運的復興,清江浦開始興起。明朝中期以後,黃河壹路流向淮河,境內水患越來越嚴重,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繁華不再。明清兩代都任命官員治理淮河。淮安城(今滁州淮安鎮)進入鼎盛時期,抓住了水運、鹽運、河工、通關、郵政的機遇,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四大都會”。兩淮城市的繁榮,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時期,僅楊珊(今滁州)就有200多名進士,何俠鎮也有狀元、次狀元、采花人,留下了“江下三丁甲”的佳話。這裏還有壹批名人,如《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的經學大師顏若渠,“揚州八怪”之壹的花鳥畫家邊守民,中醫四大名著之壹《傷寒論》的作者吳鞠通等。

民國時期

隨著淮安府的撤銷,城界大部分屬於淮陽路,再到淮陰行政監察區。中國的水、鹽、河、壟斷等利益都喪失殆盡,進壹步衰落。長期的戰爭對新興的現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造成了沈重的打擊。中國* * *生產黨組織成立於1927。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裏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央中央局、新四軍總部、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均駐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曾在這裏戰鬥過。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1948 65438+2月,城市徹底解放。1949年5月,淮陰特區成立。

建國後

幾經調整,直到1971都是淮陰地區。1983淮陰區改為淮陰市。1987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四縣(市)脫離淮陰市,設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

新中國成立以來,淮安人民發揚老區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把“壹窮二白”的淮安建設成為江蘇新的交通樞紐和工業城市,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產銷基地,江淮平原重要的商埠。

2.淮安是歷史上人才輩出的地方,包括今天。中華民國的開國總理周恩來就出生在這裏。此外,還有漢代軍事家韓信、漢代作詞家梅成、抗金女英雄梁紅玉、宋代大畫家龔凱、明朝皇帝朱元璋(生於盱眙縣)、《西遊記》作者吳承恩、關天培、中國甲骨文研究奠基人羅振玉、劉鶚、 《清代名醫遊記》作者:應金泰、應春臺、、(中國科學院第壹位院士,1990獲世界科學獎)、中組部部長李源潮、著名書畫大師劉天怡、蔣華、吳健、王順新、油畫家孫林寶、國畫家謝張果、花鳥畫家唐勇、人物畫家金偉鴻、著名藝術評論家謝海。 國際攝影家郎景山、中國攝影家吳應賢、著名京劇大師周、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出生於淮陰市,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等。

3.現在淮安市淮陰區在用這個名字,但是今天淮安市淮陰區的概念和歷史上的淮陰並不壹致。如今淮陰區政府駐地王瑩鎮,以及全區90%以上的土地和人口都位於淮河以北,歷史上稱為清河縣。

第十壹地理元史2

淮陰縣:“淮安路,上去。(致遠)20年,升為淮安府道,淮安、忻城、淮陰三縣入。"

清河縣:“清河,下來。本泗州清河口,宋麗清河軍,元十五年為郡。”

淮陰和清河是兩個地方,淮陰縣在淮南,清河縣在淮北。淮陰縣於元二十年(1283)並入山陽縣(今淮安市楚州區)。唐代清河郡為泗州清河口,清河軍隸屬於郭清河郡,均不屬於淮陰郡以前所在的楚州。直到元代,出於統治的需要,淮陰、清河才歸淮安道管轄。

而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歌山陽縣清江浦鎮因洪水成為清河新縣。清河縣占淮南淮陰縣地。1914年,民國政府更名為復縣,江蘇省清河縣因與直隸清河縣同名,更名為淮陰縣。1964年,劃出原淮陰縣,單獨設立清江市。淮南舊淮陰縣地區所剩無幾,縣城及大部分地方就在淮河以北。

古淮陰縣(今洪澤縣、清浦區、清河區及楚州區西南部分地區)在文化、風俗、方言等方面與實際位於今淮北的淮陰區有較大不同。

2065438+2009年3月,淮陰區被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縣(蘇北地區)名單。

2020年6月,淮陰區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縣(淮北區)。

2021江蘇省95縣市經濟實力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