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魏繼新·燕兒窩之夜》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魏繼新,1950年2月7日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城關鎮。1966年畢業於四川省廣安縣第壹中學。1969年去廣安縣棗山公社插隊落戶。1971年先後在南充地區紡織機械廠、南充織綢廠當車工。1982年調入南充市文聯《嘉陵口》編輯部任編輯。1979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現為中國作協會員。主要作品有: 中篇小說《燕兒窩之夜》,獲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深深的峽谷》(《萌芽》1983年增刊1期),《風雨行》(《紅巖》1983年第1期),《不是沙龍,不是沙龍》 (《黃河》1987年第3期); 短篇小說《新月》、《春上溪頭草青青》、《傻大姐》、《白巖》、《荒貨街傳奇》、《夜河》、《黑太陽》、《前線短章》、《出山》等。
內容概要 大水到來前有壹種特別的氣氛。傍晚,天氣格外悶熱,蛙鳴鼓噪。水鳥驚惶不安地掠過水面,發出淒厲的尖叫。已變得混濁的江水,泛著壹團團泡沫,帶著低低的咆哮,開始漫過十裏長灘。灘盡頭,有壹個小山包,高高凸出來,像壹個倒扣著的燕兒窩。以前,它是南來北往的燕兒歇腳的地方,現在建起壹座貯存量四千噸左右的桶裝油庫。燕兒窩油庫的正式名稱叫“紅姑娘油庫”。從建庫到現在,這裏是清壹色的姑娘家,庫工裏最出名的是“六大金剛”:庫主任、 *** 員林秋月, *** 員耿海瓊,當過六年知青的任海萍,頂替母親來“接班”的劉翠翠,招工進來的會計白莉萍和鄧倩倩。她們雖然論幹活不分輕重,裏裏外外壹把手,但論脾氣,卻各有個性,都是惹不起的姑奶奶。耿海瓊急性快嘴,她為了達到將愛人從外地調回的目的,每月交壹張請調報告和“離婚”申請。她是個直腸子,誰惹了她,想罵就罵,想吵就吵,贏得“潑婦金剛”的雅號;任海萍是個漂亮的姑娘,肚裏有幾滴墨水,常常愛寫點詩啊什麽的。她愛情上遭受過挫折,自稱是“被損害的壹代”;鄧倩倩口直心快,嘴巴上“缺個站崗的”,有點玩世不恭,她和任海萍最要好,耿海瓊說她倆是“壹挑沙罐滾下巖,沒壹個好的”; 白莉萍相貌平平,不善矯情,卻工於心計。十年寒窗沒能使她打進“復旦”,卻學會了搖鵝毛扇,耍點小聰明。她略施小計,便壹箭雙雕地報復了耿海瓊和任海萍。如今又在復習功課,準備“第三次炸開大學堡壘”;劉翠翠從小在山裏長大,個子不高,胖胖的,單眼皮,圓臉盤,像壹個柔韌的發面團。來庫後,主動要求做人人都不願幹的炊事員工作。她在壹大堆城市姑娘面前顯得有些自悲;林秋月,中等個兒,短發,濃眉大眼,不茍言笑。她是當領導的,可粗活卻從不少幹。這個幹活的 “亡命金剛”待姑娘們很嚴厲。這會兒,她剛從外面回來,她丈夫酒後無故打人,把人打成重傷,被送去勞教……就這樣,她跌跌撞撞回到了油庫。此刻,耿海瓊因自己的爐蓋丟失,正與任海萍、白莉萍吵得熱火朝天。大家光顧了看熱鬧,誰也沒註意老天爺的臉色。值班的鄧倩倩急於去幫助任海萍,所以,當接到有洪水的通知後,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誰能想到這次洪水竟超過百年來的最高紀錄。此刻,洪水已經呼嘯著翻卷而至,淹沒了十裏長灘,切斷了燕兒窩同外界的通道,把它變成了壹座孤零零的小島。“快,通知全體同誌到二平臺會議室開會!”林秋月下達命令。二平臺會議室裏,姑娘們剛剛坐定,電燈便突然滅了,嘰嘰喳喳聲立刻隨著電燈光的消失而消失了。“姑娘們,我們被洪水包圍了,四面退路已被切斷,現在只有靠我們自己了”。林秋月頓了壹下,像是下了決心,“第壹步我們要把壹萬多只空桶和木頭用鐵絲、篾繩捆起來,把七千多桶成油滾上第三平臺,壓上條子;還需要拆遷化驗器材、電器設備。這麽多活兒只有靠我們三十多雙手了……”洪水開始爬上院坎前的臺階,林秋月帶著姑娘們搶固油桶,然後往油桶上壓石條子。那大塊的石頭兩個人擡嫌重,四個人擡又嫌短,邁不開步。沒辦法,只好咬咬牙,兩個人擡。三副杠子,唯有耿海瓊那副沒人敢上,正在這時任海萍走了過來。她的冤家對頭耿海瓊譏諷地沖她說“見了石頭臉又黃了嗎啷個?”任海萍腦殼壹熱,不顧自己正在來月經,壹把抓起繩子與耿海瓊對起陣來。鄧倩倩發現後,壹把拉住繩子朝耿海瓊大喊“人家任海萍在辦公①(辦公:女工們對婦女來月經的謔稱。)妳是安了心的唦?”倩倩的話刺痛了耿海瓊,她委屈極了,她們不是那號沒良心的東西呀!任海萍被拽下了杠子,卻又跑去 *** 桶。汽油桶重壹百五十多公斤,柴油桶重壹百八十多公斤。銅錢大的雨點,砸得人臉皮發痛發麻,眼睛睜不開。突然,任海萍腳壹滑,壹下跌趴在四十五度角的跳板上,柴油桶就勢往下滾,眼看就要從她頭上壓過去,耿海瓊壹個箭步搶上去,把油桶頂住。任海萍全身軟得連動彈的力量都沒有了,林秋月忙叫耿海瓊把她背到三樓宿舍去休息。任海萍個子大,背起來十分吃力,加上夜裏路滑,有好幾次,耿海瓊都差點跌倒。上樓時,已累得邁不開步了。“二姐,讓我自己下來走吧。”耿海瓊心頭猛地壹熱,這麽多年來,任海萍還是頭壹次喊她二姐呢。暴雨把翠翠和倩倩害苦了,她倆趴在泥水裏,嘴對著竈洞吹火。雨不知什麽時候停了。翠翠和倩倩擡著飯往第三平臺走去。院壩裏,近萬只油桶整整齊齊地捆上了鐵絲,繩索,壓上了石條子。第三平臺上,七千多桶成油已擺得整整齊齊。奮戰壹夜的姑娘們,七歪八倒地靠在油桶邊睡著了。天亮後,姑娘們盼望大水不再上漲,然而,據跡象推斷,今夜才會出現洪峰。姑娘們臉色壹下沈了下來,她們真正感到了自己肩上擔子的份量……休息時,任海萍在為大家朗誦詩,這詩引起大家很多聯想。白莉萍想到了即將舉行的高考,在惋惜失去了復習功課的時間;耿海瓊在認真考慮下月還交不交“離婚報告”;林秋月想到了丈夫,她決定,水壹退,就立即帶上東西去看他,給他信心,讓他感到溫暖,回到集體的懷抱裏;翠翠想起了她在農村的男朋友;倩倩想到了那個需要認真考慮,是否應該重新結合的“小丈夫”;任海萍想的最多,她來油庫是為了逃避現實。當知青時,她曾愛過壹個“黑幫子弟”,後來,“黑幫子弟”的父親平反了,他回城後就開始冷淡她,再後來,他參軍犧牲在中越自衛反擊戰中……突然,爆發出壹陣熱烈的掌聲,把任海萍的思緒拉回到現實世界中。姑娘們個個目光炯炯,神采煥發,仿佛註入了新的力量。她不禁心頭壹熱。她想不到壹首詩,會引起大家這麽強烈的***鳴!她第壹次感到了文學的力量。她想,等洪水過後,壹定要重新拿起筆,不寫別的,就把這十幾小時發生的事寫下來。正在這時,洪水湧進了院壩。姑娘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擡上去的石條子,竟像玩積木似地被空油桶掀到了水裏,堆碼得規規矩矩的油桶也四散開來。入夜,水勢突然更加迅猛起來,洪水翻著濁浪,呼嘯著向燕兒窩壓來,仿佛要把它從大地上抹掉。燕兒窩油庫處在洪水的兩面夾擊之中,如果磚墻垮塌,油桶被卷進激流,後果不堪設想。油庫、大橋和下遊城市人民的生命安全系於她們之身!緊要關頭,林秋月壹面派鄧倩倩強行泅渡去報信,壹面組織大家手挽手跳進水中,在被洪水沖倒的磚墻邊築起壹道人墻。洪水夾雜著鐵桶、木料不斷撞擊著她們的胸膛,要不是有壹個必須挽緊身邊手臂,保住他人,保住油庫的想法,她們真恨不得死去。白莉萍體質差,在大水的沖擊中支撐不住,軟綿綿地往水裏墜,劉翠翠忙靠過來,把她緊緊摟住,“我胖,有熱量,有千卡。”白莉萍想起自己曾罵她豬,鼻子壹酸:“翠翠,妳……妳罵我吧!”;林秋月看在眼裏,心頭壹陣熱辣,以前,她把小白、海萍和倩倩都看成是老鼠屎,壹顆就會壞壹鍋湯,很少關心她們,幫助她們。此刻她很後悔,自己過去為什麽竟毫無認識呢?……黎明,終於悄悄來到了,江面,像壹塊巨大的、起伏的地毯,緩緩從兩岸滑落。“洪水退了!”姑娘們驚喜地喊叫起來。“哎呀,我的 ‘寶石花’進水了!”“我的彈力呢褲子,三十多元呀,白吃三個月鹹菜了!”大水剛退,姑娘們便為自己的“損失”而痛心起來。“同誌們——”突然傳來倩倩的聲音,支援的隊伍終於排除困難趕到了!大家笑著,叫著,跳著,痛痛快快地擁成壹團。白莉萍心中湧起壹股從未有過的熱浪,竟用英文喊了起來:“Long Live Comrades!”(同誌們萬歲!)新的壹天開始了。燕兒窩油庫的姑娘們終於又親手從日歷上撕下了——那過去的壹頁!
作品鑒賞 這篇不算太長的小說,敘述的是壹批有著不同經歷和不同性格的女青年,在洪水災害面前,忘我地保衛公***財產的故事。讀者也許會認為,這是壹篇歌頌革命英雄主義的作品。但如果透過這層確實存在的光輝的外殼,就不難發現,作品的真正主旨並不在於此,作者是以質樸無華的筆觸,挖掘和探索壹個又壹個青年人的心靈歷程,組成壹曲動人心魄和引人深思的社會主義新人的贊歌,壹曲足以振奮、充實、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的戰歌。作品對被洪水圍困在燕兒窩的這批女工,並沒註意鑲嵌英雄的金箔。恰恰相反,她們實在是平凡的小人物。80年代女性的浮華時尚,她們無壹例外地愛如至寶;壹般青年常見的弱點,在她們身上也司空見慣,壹樣不少;十年浩劫在她們心靈上的創傷,至今仍未治愈。她們已遠不如“紅姑娘油庫”時代叫得響了。“據說分到這裏的,不是沒背膀子,就是調皮、快嘴利舌、令人頭痛的角色”。庫裏最有名的“六大金剛”,“都是惹不起的姑奶奶”。那個愛情上遭受挫折的任海萍,認為自己是“被損害的壹代”,幹什麽都顯得晚了;那個以“垮掉的壹代”而自居的倩倩,更顯得有點玩世不恭;那個被母親斷定心術不正而考不上大學的白莉萍,竟學會了“搖鵝毛扇”;那個頂媽媽班進油庫的劉翠翠,是“圖個吃得飽”才幹炊事工作的,壹個女孩兒家竟落了個“大肚羅漢”的外號。即使是“紅姑娘油庫”時代的創業元老林秋月和耿海瓊,雖都是 *** 員,也各有各的短處和苦處:性格古板的秋月的丈夫因傷人被勞教,並主動乞求與她離婚,更使她煩惱和焦躁;海瓊因夫妻兩地分居而責難領導,還吵架罵人,犯了“自由主義第七種”。就在洪水已經包圍了燕兒窩的時候,她們之間還在為壹件芝麻蒜皮的小事混戰不止。但這些灰塵並不能遮蓋她們光輝的本質。小說在開篇之始就巧妙地以假貶真褒的手法指出,她們“幹活不分輕重,裏裏外外壹把手,是油庫的頂梁柱子”。這粗略而概括的幾句話,或許正是她們在抗擊洪水中顯出英雄本色的最本質的行為基礎和思想基礎。小說的可貴之處在於:作者的筆觸並沒有停留在壹群女工與洪水殊死搏鬥的故事情節上。情節無疑是性格發展的歷史,但如果缺少人物思想的流程,依據情節而展示的人物性格是概念的和類型化的。作者的做法是:通過對這群女工在抗洪鬥爭中真實可信的情節和細節的描寫,把她們的思想、性格及其外在聯系和內心活動,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那個玩世不恭的倩倩,終於認識到“壹個人不能老是為了自己活著”,而在完成報信的任務中在泥濘的土地上留下堅實的腳印; 劉翠翠也壹掃自卑心理,在給戰友送姜湯熱飯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價值;白莉萍也在兩夜壹天不尋常的搏鬥中,認識並改變著自己的人生觀;作為帶頭人的林秋月,也認清了正是自己平時的冷漠造成同誌心理隔閡和丈夫的失誤,決心用更多的溫暖融化他們心頭的冰雪。在洪水造成的生死存亡的關頭,她們激發出集體主義的豪情,蕩滌去心頭的汙垢,思想感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升華,從壹個更新更高的人生角度,重新審視、發現、造就了自己。她們在波濤卷起的木料、油桶的瘋狂打擊下,忍饑挨餓,傷痕斑斑,仍牢不可破地組成人墻,“要不是有壹個必須挽緊身邊手臂,保住他人,保住油庫的想法,她們真恨不得死去”。此時,她們活著,已經不是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是為了壹種義不容辭的神聖的責任!她們平時開玩笑要“載入英雄史冊”,可是她們當真完成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之後,卻沒有誰意識到自己已經成了“英雄”,竟先心疼“寶石花”手表進了水,惋惜吃了三個月鹹菜才攢足錢買來的彈力呢褲子……在這裏,小說令人信服地告訴讀者,在英雄和凡人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可諱言,這篇小說在結構安排上尚欠精細完整,人物賴以成長的基礎展示得也不夠充分,有些描述也顯得直露些。盡管如此,仍然難以遮蓋小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思想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壹些並非不可改進的方面,不過是白璧微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