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公裏的路程,不算遠,也不算近,居然走了2天。當然,中間有停歇,小半天(約3個小時)去了觀音橋鎮的觀音廟,小半天(約3個小時)去了山這邊的天葬臺。壹路上,在車窗裏都能看到,有匍匐前行的朝聖者,他們從不同的地方來到色達朝拜。據說有很多都拜幾年才能到達,有個別的人在半道就仙去,最後由同伴帶著骨灰和照片到達學院。據說轉經筒的旁邊有很多這種朝聖者的照片,壹想到這些,心中總是有壹種莫名的感動。
我們乘坐的旅遊大巴車,只能開到佛學院的停車場,然後帶上行李,走上幾百米上坡路,去佛學院內部的公交車始發站,排隊乘公交車進“剌榮溝”。可能是因為春節期間,只有壹輛大巴和壹輛中巴在轉運,大巴2塊,中巴3塊,反正上去都擠成壹塊,因為來的人很多,包括開私家車的,也必須把車停在佛學院外面的停車場哈。
中巴車穿越了“喇嘛區”到達了“覺姆區”的終點站。這裏需要說明兩點:第壹,是我和老易“運氣好”,居然是高消費的3塊,中巴居然比大巴還劑,我跟壹堆行李擠在前擋風玻璃下,他跟幾個姑娘擠在引擎蓋上;第二,在藏區,男性修行者統稱“喇嘛”,女性修行者統稱“覺姆”,剌榮溝裏還有村落,中巴車依次走過,塗成黃色的村落,和村落大小差不多紅色的“喇嘛區”,而“覺姆區”的大小,幾乎是村落加“喇嘛區”的總和。加上我們車上絕對多數的女士,由此可見,女性對信仰的需求與執著!
很多人對色達的印象就是這些密密麻麻的紅房子,覺得這裏很神秘,其實就像印度的貧民窟或者香港的屋村,每壹棟房子幾乎都不到十平米,而且內部陳設極簡,沒什麽家具,除了佛龕神像,有的只有壹床墊褥(打坐或睡覺),只不過建築風格統壹,屋頂和外墻塗了紅漆而已。可想而知,這裏的修行者生活的簡樸,甚至可以說艱苦。
從山腰“覺姆區”的停車場到山頂的喇榮賓館,要穿過幾個大殿(傳經堂、辯經殿、大齋堂等),然後有兩條路上去。壹條是可以開車的水泥路,繞著山轉壹圈;壹條是324級臺階,幾乎是直行。導遊“吉美多吉”是康巴小子,當然帶我們走近路。不曾想,就這324級臺階,讓原本“沒事”的不少人,產生了“高反”。如果手裏空著,往上爬,走壹段,歇壹會兒,應該都能完成,但如果是負重走起來,那不僅很具體,而且很恐怖。但是,哪個出門旅遊會打空手呢?!少的,像我或老易,各自壹個背包;多的,又是拉桿箱,又是大背包,又是手提袋的;特別是女生,為了拍照,可能專門多帶了幾套不同風格的衣服配飾,那家夥,壹大堆啊!!現在,全成了負擔和累贅啦!!!
我記憶最深的是,壹個身材高挑的女生(大約172左右),穿著薄紗裙和高跟鞋,拖著壹個大箱子,挎著兩個大手袋,背著壹個小皮包,剛走了幾步,就臉色煞白、步履蹣跚、搖搖欲墜了;而她的兩個女同伴,也自顧不暇。因為她們是同行的另壹輛旅遊大巴上的,所以開始我沒有管她,而是幫同車的壹個北京女生提著箱子爬臺階。又走了壹小段,看到她已經把箱子和挎包扔壹邊,自己坐在了臺階上,壹副馬上就要斷氣的樣子。
壹方面“無以善小而不為”是學佛者的基本素養,另壹方面我又是個“愛管閑事”和“憐香惜玉”的人,所以我還是忍不住過去,壹邊把自己準備的氧氣給她應急,壹邊幫她把箱子提上324級臺階。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大家終於到達了山頂的喇榮賓館,各自回到房間修整。不壹會兒,太陽就開始慢慢落下去了。我和老易以及幾個同車“健碩”的小夥伴,從賓館出來,爬到另壹個更高的山頭,觀看落日晚霞以及整個溝底的夜景。雖然非常疲憊,但仍然被眼前的景色感染與陶醉。非身臨其境,不能體會這裏的壯觀,很多場景與感受,連語言與文字都顯得十分蒼白,我只能如此形容—— 壹個字,美;兩個字,很美;三個字,非常美;十個字,壹種讓人靈魂震撼的美!
在山下的傳經堂聽完夜課出來,拖著疲憊的身體,特別是雙腿,再次爬上324級臺階,回到山頂的喇榮賓館,壹路上的寂靜之谷與燦爛星空,已無暇欣賞。傳過賓館走廊,只聽到遭受“高反”折磨的人們的“鬼哭狼嚎”,突然頓悟:天堂和地獄,很多時候就是壹個地方,對於每個人來說,區別就在於各自的修行。(淩晨,居然有人被救護車拉去縣醫院搶救,提前結束了這次心靈探訪的旅程。)
在色達,有很多事情讓我整個身心都震撼,太多與凡塵俗世的強烈反差。比如,我們中午11點過到達色達,看到有位老者在專用朝聖的木板上朝拜;晚上夜課時看到他還在長跪叩拜;第二天早上6點我們起床,發現他還在朝拜(不知道他是通宵達旦,還是比我們起的更早),旁邊木板上雪已經積很厚,而她那塊幹幹凈凈;到了下午,我路過發現她壹直在朝拜。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所謂信仰,在我看來,也許就是壹種心靈的寄托,也是我不斷尋找的東西。而在有信仰的人看來,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還好,曾經可悲的我,在色達多少又找到壹點可以寄托的東西,這是多麽的幸運。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緣份”吧。
說到與色達的緣份,不禁想起壹段陳年往事——
上世紀八十年的初,如意寶法王晉美彭措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請,要在色達建立喇榮五明佛學院。當時,我大伯正好在州府主持民族、宗教、統戰等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視這壹申請,本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精神和作風,親自帶隊到色達實地考察,並向晉美彭措提出要求和建議,最終審批通過了申請,使得喇榮五明佛學院順利的建成。事後,如意寶法王多次邀請我大伯參觀建成的佛學院,但因為後者政務繁忙無法分身沒能成行,卻不曾想,20多年彈指壹揮間,當年惺惺相惜的故人,已天人永別矣!
這次來色達的緣起,是因為在新加坡生活的老易的夫人,是喇榮五明佛學院的掛藉弟子,壹心想朝聖,但因為身質的原因,不能親臨聖地,便委托丈夫代為實現心願,而我和老易又是知己兄弟,並且也算信佛之人,所以受邀同行。於是,親眼見證了,這傳說中的人世間最後的“凈土”!
向善無憂守菩提
聖域梵城有真諦
覺悟觀照我和妳
自在般若波羅蜜
(全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