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BEYOND樂隊的所有粵語歌曲有多少是什麽?

BEYOND樂隊的所有粵語歌曲有多少是什麽?

香港的粵語流行曲,在六十年代由於外語歌和國語歌的“入侵”及創作人才的雕零,處於衰微狀態。當時的紅星都是唱英文歌的為多。紅透半邊天的WYNNERS(鐘鎮濤、譚詠麟、彭健新、陳友和葉智強組成的樂隊)唱的就基本上都是英文歌。幸好,偉大的許冠傑(請允許我這樣形容他)在七十年代中期出現了。

在許氏兄弟(許冠文、傑)大受歡迎的電影《鬼馬雙星》中,許冠傑作了兩首歌:《鬼馬雙星》、《雙星情歌》,同樣大受歡迎。前者以大量俚語入詞,風趣幽默(許後來作了不少此類風格的歌,被統稱為“鬼馬歌”);後者則是情意綿綿的經典情歌。壹時間,“為兩餐乜都肯制,前世!”(為了兩頓飯,啥都願意幹,真是前世造孽)“心兩牽,萬裏阻隔相思愛莫變”唱徹香江,香港流行歌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許冠傑趁熱打鐵,接連推出傳誦壹時的作品,如《半斤八兩》、《賣身契》、《天才與白癡》、《天才白癡夢》等等充份展露了自己的音樂才華。大眾對許冠傑的歡迎迅速上升為對粵語歌的歡迎。

顧嘉輝、黎小田等也為粵語歌的興起作出很大貢獻,他們創作的《奮鬥》、《千王之王》、《天蠶變》、《戲劇人生》等電視劇主題曲和插曲通過電視這壹媒介深深打動了香港市民的心,同時唱紅了鄭少秋、汪明荃、關正傑、羅文、葉振棠、甄妮等歌手。

七十年代的後期,粵語歌已經可與國語、外語歌分庭抗禮,但是曲作者仍相當匱乏,於是黃沾、盧國沾、鄭國江、許冠傑等傑出的詞作家大量地用外來曲填詞。那時候的外語歌特別是日文歌旋律非常優美(撫今追昔,我特討厭小室),經大師填詞,成為香港粵語歌的重要組成部份。唱改編歌出名的歌手有徐小鳳、林子祥、甄妮(她的《每當變幻時》、《故鄉的雨》真令人回味!)、羅文(最愛改唱西城秀樹),當然還有譚詠麟,不過他獨自發展(WYNNERS在78年解散)的初期並不得意。

此外,還有走民歌路線的歌手,如泰迪羅賓、區瑞強、盧業媚等。壹身牛仔打扮,手抱吉他的區瑞強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每壹次聆聽他的《陌上歸人》、《漁火閃閃》都令我心曠神怡。

八十年代初,香港粵語歌壇無論是創作人員、歌手、唱片公司都迅速增加,湧現ChristBabida、林敏怡、徐日勤、向雪懷、林振強、林敏驄等作者,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等歌星先後冒起。

1983-1992,我把它稱為香港樂壇的黃金十年。

1982-1983年

82、83年間,香港樂壇已相當繁榮。香港作曲家作詞家協會擁有大批會員,資深的有顧嘉輝、黃“沾”、黎小田、鮑比達(ChristBabida)、馮添枝、鐘定壹、鄭國江、盧國沾、黎彼得等,較新的則包括林敏怡、徐日勤、林慕德、林振強、林敏驄、向雪懷、盧永強、潘偉源等。

歌手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以許冠傑、林子祥、羅文、關正傑、徐小鳳為代表的前輩歌星已奠定崇高的“江湖地位”;譚詠麟、陳百強、張國榮、鐘鎮濤等經過幾年滾打,已成為壹線歌手;雷安娜、梅艷芳、葉倩(帶草字頭,簡體應為“茜”字。不過寫出來大家會覺得不順眼吧?)文都是極具潛質,前景看好。說到雷安娜,她的《舊夢不須記》唱片在“中文歌曲擂臺陣”連得九周冠軍,是空前絕後的紀錄。83年,陳慧嫻以壹首動聽的歌曲引起了人們的註意。當時的歌手很多都參與創作,許冠傑、林子祥、陳百強早就是以創作歌手形像出現的,後來,蔡國權、盧冠廷也加入了這壹行列,再後來,還有周啟生、倫永亮等。

傳媒對本地樂壇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幾大電子媒介安排了大量流行音樂節目,而且都有每周的流行榜,歌曲榜有香港電臺的“中文金曲龍虎榜”、商業二臺的“金榜十大”、無線電視臺的“勁歌金曲”等,唱片銷量榜則有商業壹臺的“中文歌曲擂臺陣”。而壹年壹度的樂壇頒獎禮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收聽收視率。無線電視臺還舉辦了每年壹屆的“新秀歌唱大賽”,首屆冠軍就是梅艷芳。此後還有很多知名歌手都是“新秀”出身的,如呂方、杜德偉、許誌安、黎明、鄭秀文……

在這種環境下,誕生了大量優秀作品,如譚詠麟的《雨絲、情愁》《忘不了妳》、《遲來的春天》,許冠傑的《難忘妳》、《紙船》、《是雨?是淚?》,陳百強的《今宵多珍重》、《偏偏喜歡妳》、《漣漪》、《相思河畔》,張國榮的《風繼續吹》,林子祥的《這壹個夜》、《邁步向前》(希望我沒記錯),關正傑的《天籟——星河傳說》,徐小鳳的《無奈》、《星星問》、《星光的背影》、《隨想曲》,雷安娜的《舊夢不須記》,汪明荃的《萬水千山總是情》,陳慧嫻的《逝去的諾言》,蔡國權的《再見也許不再會》,葉倩文的《零時十分》,當然還有第壹次(唯壹壹次)錄粵語唱片的鄧麗君的《漫步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