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瓷碗由於繪有了特殊的圖案而變得極其珍貴!其珍貴之處在於:圖案獨特且存世量極少。
這個圖案是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年搞“三忠於四無限”活動時流行於大江南北的圖案。葵花朵朵向太陽是當時的繪畫題材,代表著革命群眾心向領袖毛主席;又因為林彪的壹段題詞而在全國上下掀起了人人學習“老三篇”的熱潮。當年,我們都能背誦這三篇文章。正是在這壹時代背景下,某地瓷廠將這葵花與老三篇這兩個題材融合在壹起繪於瓷碗之上。
由於1971年林彪事件後,這壹圖案便少有使用,因此,這種瓷碗也不再制作。又由於瓷碗是消耗品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就屬鳳毛麟角了!
所謂“老三篇”就是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這三篇文章簡明語言但深刻道理,三篇文章都通俗易懂,文化程度高的人為文章的邏輯和哲理所折服,文化程度不算高的人也讀得懂,記得住。三篇文章又能夠在短期內使學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理想和信念。因而在抗日戰爭後期,在解放戰爭時期,以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產黨各地各級組織開辦的短期幹部培訓學校中,這三篇文章都被列為必讀教材。久而久之大家就將三篇文章稱之為“老三篇”。
雖然“老三篇”在革命隊伍中早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稱呼,但當時還沒有重要領導人在重要講話中公開這樣說、這樣寫,更沒有寫到文件上,因而還沒有被普通群眾所熟知。
後來,人民出版社欲將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合起來出版前,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和人民出版社擬請林彪寫壹段話放在這三篇文章合出本前邊,林彪欣然答應了。過了幾天,林彪寫的話拿來了,大家壹看,都很吃驚,林彪寫的話實在太短了,不算標點符號,總***只有59個字,全文如下:“‘老三篇’,不但戰士要學,幹部也要學。‘老三篇’,最容易讀,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作為座右銘來學,哪壹級都要學,學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
林彪這段話,寫得雖然短,但有四個標誌性的東西:壹是首次由林彪這樣的中央高層領導用通俗的話稱毛澤東的三篇文章為“老三篇”,並且公開發表。二是指出“老三篇”雖然容易讀,做到卻不容易。三是提出把“老三篇”作為座右銘來學。四是強調學習“老三篇”目的是搞好思想革命化。林彪的話很快被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和人民出版社通過,並且決定用林彪的手書字體印在書前。
從此老三篇才被人們家喻戶曉。林彪這段話還被譜寫成歌曲在人民群眾中傳唱,至今我還能完整地唱這首歌。
文革是史無前例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壹瞬間,其間留下的有符號性的瓷器極少故彌足珍貴,因此,這個金光閃閃的老三篇瓷碗是壹件可遇不可求的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