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最小的妹妹壹家來拜年,帶了兩份禮物。壹個是?六個核桃?另壹個是牛奶。這是農村拜年很常見的新年禮物。他們壹放下禮物,我就看出點什麽,他們沒提嗎?六個核桃?,但是?六果核桃?包裝和六個核桃壹樣,連盒子上代言人的發型都壹樣,但簽名變成了姜某某。姐姐和姐夫在我指出後恍然大悟。
這讓我想起了兩年前的過年。年前,我媽從鎮上批發了很多蒙牛牛奶,用來在飯桌上招待客人,過年後拜年。大年初二,我帶了兩牛奶去舅舅家拜年。路上總覺得哪裏不對勁。我把牛奶拿到眼前仔細看了看,才發現媽媽買的反而是蒙牛。吳萌?。典型的冒名頂替。知道是假的,我當然不好意思再提了,就讓哥哥姐姐帶著。幸運的是,他們還沒有找到。後來去鎮上的批發店看,各種包裝精美的年貨,確實摻雜著假貨。壹個開批發店的親戚說,這兩年假貨其實少了,2010左右基本沒有真貨。
那麽,為什麽假冒偽劣產品充斥農村市場?
二
我考慮了很多原因。最直觀的是,這些假貨和真貨的包裝非常相似,只是商品名稱稍加修改,壹字之差往往相同。如果不仔細鑒別,真假難辨。比如伊利改成了?李因?、?壹禾?,康師傅改成了?康帥府?、?康世波?,微風變?香味?、?吉峰?,王耔成了?王耔?,奧利奧變成了?嶽獅子座?、?奧裏奧?,特侖蘇變了?特倫特。,等等。另外,農村人的鑒別能力和品牌認知度不高,很多產品只在電視上見過,但從來沒有仔細鑒別過。覺得是廣告。千真萬確。農村人沒有價格和質量意識,喜歡便宜的東西。後來在店裏問了壹下,同樣包裝的牛奶比正品蒙牛便宜十五元左右。我媽也是壹樣奶很開心。她買的比別人便宜,還以為自己占了便宜。另壹個重要原因是農村相關部門的監管體系不健全,監管力度不強,導致農村商家違法成本低。農民的健康維權意識不強,即使知道買的是假冒偽劣產品,只要吃不死人,也會睜壹只眼閉壹只眼,省了不少麻煩。當然,也有人會列舉官商勾結、黑心廠家、不道德商人、無知農民等可能的原因。
事情總是有因有果的。盡管解釋了這麽多,每個解釋都有道理,但我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更深層次的解釋。在拜年的觀察和思考中,突然發現了壹個不需要刻意去發現的問題。現在老家人過年拜年都是在市場上買年貨,而不是自己動手做年貨。
以前年輕的時候,家家戶戶除了殺豬磨豆腐腦,還要自己做年貨。自制年貨壹般是用米粉和面粉做成不同形狀和圖案,然後油炸或煮熟。過年的時候,這些年貨都擺在桌子上。新年出行後,筐裏挑的就是這些年貨。我記得在湘南,我們壹般會做桃圈(米粉揉成六個小環和六個大環再炸)、酥餃(像餃子壹樣,裏面塞花生、芝麻和糖再炸)、燙皮、蘭根和牛耳。大年初壹開門後,要吃利口酒。這些東西都在桌子上。招待客人,拜年也是這些東西。我記得去親戚家拜年。除了上面說的自制年貨,我還在竹籃裏放了壹包糖,用報紙包好,上面貼了壹張紅色的紙條。紅糖?)。過年把這些禮物送出去後,主人家回家會還回來。作為回報,他們壹般會回贈壹些自己的年貨,或者回贈妳送的禮物。但是主人家壹般都留著紅糖。如果主人還紅糖。然後妳要明白,明年妳不用去他們家了,這就意味著斷親。
三
現在慶祝新年很容易。帶兩個現在買的年貨就行了,禮物不用退。空手回家方便又容易。但是什麽時候農民過年不再大規模制作年貨,直接購買了呢?也就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伊利、蒙牛、六個核桃、奧利奧成了農民的消費品?
帶著這個問題,我做了壹個小調查,經過多次采訪,證實了原本是城市居民消費的產品,在2007年、2008年左右大規模擺上了農民的餐桌。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農民大規模停止做年貨,理由是吃的人少了,人懶了。偶爾是別人做的,也是當零食吃,不是用來招待客人和拜年的。也就是說,從2008年左右開始,城市消費品已經完全取代了農村自制消費品,成為農民餐桌上的主要消費品,也成為農民過年交流的禮品。這個?替換?什麽事?突然之間?實現,而不是壹個緩慢而漫長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從改革開放的時候就沒有被替代過。當時直到2008年左右,農村的富人和窮人都吃的是自制食品,市場上很少有大規模的采購。可以說,2008年前後,農村壹夜之間消費了原來城市的消費品,拋棄了自制的農村消費品。換句話說,農民城市消費的消費需求是壹種突然產生的需求。不是基於充分認知的理性需求。
所以呢?突然之間?當農民消費了原來的城市消費品,農村就會形成壹個巨大的市場,需要商家來填補。如果妳是伊利蒙牛的老板,面對這個巨大的農村市場,妳會怎麽想?妳可能會思考如何占領這個市場,如何在農村宣傳妳的產品,或者如何在這個巨大的利潤下夜不能寐等等。但如果我是伊利蒙牛的老板,面對突如其來的農村市場,我就是想哭。
因為,這是什麽?突然之間?壹個巨大的市場出現了。二十年前,十年前,甚至幾年前,農村人不吃奶,農村孩子不吃奶。作為伊利蒙牛的老板,我怎麽也想不到會出現這樣的市場。那麽,十年前,我是不會提前準備供應農村市場所需的牧草的。我所有的牧場都供應這個城市現有的市場。農村市場突然出現的時候,我只能無奈的看著市場,擡手不哭。
但是農村這個市場太大了,利潤太豐厚了。總會有人在暴利面前不怕死。然後很多小廠家開始在農村制造假冒偽劣產品。雖然正規的知名廠商對這個市場垂涎三尺,但是無法供應原料,只能放棄。但還是有壹些正規廠家耐不住寂寞,鋌而走險。三鹿?就這麽出來了。所以,農村假貨的基本路線是:在某個時候,農村突然創造了城市消費品的消費需求,正規廠家的原料無法供應,那麽假冒偽劣產品肯定會鋌而走險去彌補這個市場空間。另外,農民的意識沒有跟上,假冒偽劣產品就會有市場。
我們可以把這個道理概括化、理論化,就是只要壹個消費需求是突然產生的(而不是通過理性認知慢慢發展出來的),正規廠家能滿足這個需求的原材料肯定是沒有的。如果這個需求足夠大,利潤足夠豐厚,那麽就會有假冒偽劣產品來填補這個市場,假貨肯定會存在。只有經過壹段時間,當正規廠家的原料能夠滿足新的市場需求時,假冒偽劣產品才會退出市場。
四
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理解西方國家的壹些消費現象。我們總的印象是假冒偽劣產品很多,西方國家也因為這個問題批評過我們,說知識產權保護不嚴格。西方國家好像沒有假冒偽劣產品。我的解釋是,西方國家已經過了充斥著假冒偽劣產品的階段。西方國家是發達國家,他們的市場發展經歷了上百年,已經相當成熟,而且他們的人民各方面的需求已經越來越穩定,很難停下來?突然之間?創造新的需求。這意味著他們的需求已經被正規廠家滿足,假冒偽劣產品早已被趕出市場。
是後發國家,人民的消費需求跟著西方走,或者說是不斷復制西方國家的消費需求,比如奢侈品,視覺節目。那麽必然會在某個時間,突然,不斷創造出壹些新的消費需求。只要是突發市場,正規廠家在原料上都會有所限制,會給假冒偽劣產品留下足夠的空間。現在市場上很多奢侈品消費、時尚消費都是突然做出來的,所以肯定有假貨。它還在發展,新的需求會不斷產生,假的東西也壹定會不斷出現。只有像西方那樣,發展到壹定程度,新制造的消費需求逐漸減少,不同階層滿足於自己的消費,正規廠家貨源充足,假貨才會沒有市場。
回到農村的假冒偽劣產品。和前幾年相比,農村的假貨明顯少了,正品越來越多。之所以少,跟農民意識的提高有關,跟下鄉的監管有關,跟這些需求逐漸穩定,正規廠家的原料逐漸供應有關。但還是那句話,只要農村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壹些新的需求,假冒偽劣產品就會繼續充斥農村。也可以說,假冒偽劣產品是壹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