幀設計或者精美插圖而傾倒。然而,《S。》同時擁有這兩個特點,這無疑是壹本“野心勃勃”的書。此書的出版,在某種意義上顛覆了我們多年來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
《S。》壹書的作者是艾布拉姆斯,美國著名導演及制作人,活躍於電影、電視圈,代表作有《迷失》系列、《星際迷航》系列、《碟中諜3》、《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等。也許正是因為他具有影視人天生的聲畫敏銳性,加上他擅長科幻、懸疑影視創作的原因,所以此書在某種意義上具備了讀者的心理參與和交互式體驗。如果我們不調動自己的想象力,這本書就如同“天書”。
按照常理,書名壹般至少是壹個字,要麽是壹個詞,或者壹句話。艾布拉姆斯將書名定位為壹個英文的大寫字母,這本身夠成壹個謎。
《S。》不同於壹般意義上的懸疑小說,閱讀此書的過程,更像是壹個遊戲,壹次探險……可以說,拿起它的那壹刻起,我們就已經參與到艾布拉姆斯導演的壹部“電影”中了。函套正面印著神秘的“S。”,函套開口方向為左側,輕輕地抽出來,就是神秘小說《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被打造成歷險小說,根據圖書整體的安排布局,這壹小說被設置為由作家石察卡所著。而石察卡,其實只是個筆名,真實身份不得而知,世間流傳著十幾種說法,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哲學家費爾巴哈。
根據艾布拉姆斯的判斷,《忒修斯之船》是石察卡1949年出版的作品,也是他出版的最後壹本小說。石察卡在《忒修斯之船》中講述的是:壹個名叫“S。”的失憶了的男人,被拐到了陌生的船上,與壹群古怪的船員展開了壹段冒險旅程。而這本書,又被兩個學生寫滿了批註,書裏塞滿了他們找來的各種研究材料,如剪報、照片、明信片、海報等等。有壹只猴子貼在書之側邊的封條上,這也構成忒修斯之船上的關鍵角色。
在《S。》這本書的構建中,《忒修斯之船》僅僅只是全書的第壹重結構。第二重結構則是由書頁邊空白處留下的手寫體文字所構成的,由於這些手寫體文字的顏色、字體表現並不相同,感覺是兩位相互不認識的讀者通過輪流借閱《忒修斯之船》留下讀書批註,並借此進行交談,嘗試揭開石察卡藏在書中的秘密。《S。》的第三重內容結構,則是讀者自身。書中,讀者相當於扮演了故事中的圖書管理員或者是另外壹名借書人,同時還可以是壹名偵探,通過偶然的機會發現了該書,並試圖揭開整個故事的真相。在翻閱此書時,就像打開神秘禮物壹樣興奮又期待,可以正著看、倒著看、翻過來看、來來回回地看,拼湊出腦中關於神秘文字“S。”的所有線索,享受難以用言語表達的閱讀體驗。
與其說這是壹本有趣之書,還不如說是壹本顛覆傳統閱讀習慣之書,它讓我們為了記住其中細節而不由自主地做批註、摘抄,讓我們在猜測和推理中前進,讓我們通過網絡查詢各種信息,只為弄懂書中那些不經意布下的線索。
從裝幀設計的工藝角度看,《S。》的主體部分被設置為館藏之書,因此《S。》整本書也仿造成老舊書籍,紙頁泛黃,部分還存在咖啡漬、黴斑、油汙等。為了保證《S。》從開本、底色,到每章、每頁手寫字都與原版保持壹致,該書所有設計、用紙、裝幀及工藝,可謂匠心獨特,涉及印專色、壓紋、壓凹、燙黃白黑、模切、鉚釘裝訂、餐巾紙彩印等20余種工藝工序,從書籍制作工藝的角度看,此書彰顯著工匠精神。
當前,在數字化閱讀的今天,有人哀嘆傳統的紙質出版物已經日暮西山,遲早會退出時代的視野。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辯證地看:壹方面,數字化閱讀的便利性和交互性,使得閱讀的內容能廣為傳播,但是數字化閱讀的弊端也顯而易見,那就是碎片化。數字化閱讀盡管是閱讀方式的壹種趨勢,但是傳統的紙質書依然無法被替代。
另壹方面,紙質書在閱讀方式方面,依然具有創新的空間,比如將數字化閱讀的交互性特征引入其中,無疑能極大地拓展紙質書的影響力。顧客站在林林總總的商品前,就如同商品的主人,可以自由挑選。
前些年的壹部系列電影《無間道》,在劇情設置方面充分調動了角色與角色之間、角色與觀眾之間、觀眾與觀眾之間的故事互動,其另類的懸念敘事,吊足了觀眾的觀影興趣。《S。》這本書,從壹定意義上具備某種“無間道”色彩,強調讀者閱讀的參與性和交互性,不知會不會掀起壹場閱讀的體驗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