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史上,第壹位被嚴重低估的皇帝宋仁宗
1、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是宋真宗第六子,宋朝第四任皇帝,十三歲即位,在位四十二年。出於天性,他寬厚仁慈,以仁恕治天下。在他的治下,大宋王朝文風鼎盛,俊才雲集,名垂千古的文人佳士差不多都產生在這個時期。因此,《宋史》稱其“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此外,據說北宋末靖康年間,金兵占領中原後大肆開挖皇室陵墓,掠奪奇珍異寶,唯獨沒有對宋仁宗的永昭陵下手。
“仁宗盛治”是宋仁宗治理國家的概況,甚至遠超漢朝的“文景之治”與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而且宋朝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軍事等方面也在宋仁宗時期達到全盛。
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而且仁宗皇帝性情寬厚、不事奢華並能夠約束自己,被後世譽為“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受到了歷代歷史學家與政治家的稱贊!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四十二年之久,並使這壹朝達到了北宋乃至於中國封建王朝社會經濟文化的頂峰。由於他改元的次數較多,因此後人把這整個時期稱為“仁宗盛治”,與強漢盛唐相比,這個開明治世留下了趙禎獨特的印記。此外,趙禎是少年登基,到弱冠親政之後,才真正實現了有別於強漢盛唐而又無以倫比的“仁宗時代”!
仁宗的厚道是出了名的。例如:有年京師地震後發生瘟疫,他下令打碎宮中僅有的兩只通天犀角,碾成粉給百姓吃,大臣勸阻說這是皇帝最喜歡的寶貝,怎能打碎給下民?趙禎卻說我的百姓處在災難之中,我要這寶貝有什麽用?
仁宗的務實作風也被後人稱道。他率先打破了百姓居住的“坊”和交易的“市”的界限,使東京開封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完全意義上的城市。在民生和皇權孰輕孰重的問題上,趙禎和大臣們不僅同意坊市合壹、又解除了宵禁制度,逐漸形成了夜市和曉市。京城裏設立了觀火樓和消防隊,包拯權知開封府時還親自處理了權貴在河道亂搭亂建現象。此外,在慶歷新政中,他堅決支持範仲淹、富弼、韓琦等人的“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壹攬子改革計劃,陸續以詔令的形式頒行全國。之後,雖然受到守舊派的阻撓而將範仲淹、富弼等人調出京城,但仁宗皇帝並未停止改革,而是重新啟用能夠體察聖意的文彥博為相並以更加務實的態度推行新政,還提拔了王安石進入政治權利中心。
“仁宗盛治”主要表現在:
人口和財稅堪比漢唐。嘉祐八年的全國人口達到1246萬戶,丁男2642萬口,42年國家人口凈增長379萬戶,這增長的戶數就相當於唐太宗貞觀時期的總戶數。由於朝廷實行“藏富於州縣,培護本根”的政策,嘉祐年間的國家稅收增至3680余萬緡,是唐朝最多貨幣歲入時的四倍。此外,百姓的皇糧國稅並非多如牛毛。
仁宗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他封孔子後人為衍聖公,鼓勵各州縣興辦學校。壹度賢相諸多,君子滿堂。寇準、王曾、晏殊、魯宗道,以及範仲淹、包拯、富弼、狄青、歐陽修、王安石,還有被仁宗朝簡拔或科舉入仕的“三蘇”、沈括、米芾等都是彪炳史冊的傑出人物和讀書人的楷模。
文化實現了繁榮。流傳於世的“唐宋八大家”中除去唐朝的韓、柳二人,其他六人都活躍於仁宗時期。作為詩末的宋詞在晏殊、柳永、範仲淹、蘇軾等壹大批詞人的推動下發揚廣大,打造了宋詞在中國文學史的翹楚地位。此外,說書、小說、雜劇等文學形式也得到了萌芽和發展。
<img p=""
科技方面,中國的四大發明在仁宗朝有三個得到了應用,並轉化為生產力。火藥的發明推動了火箭、突火槍、火炮、地雷、火毬等兵器的革命,在對西夏的戰爭中發揮了作用。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使宋朝擁有當時世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問世後,使宋代大量的典籍得以保留。還有王惟壹發明的針炙銅人,完善了中醫針炙體系。朝廷發行了世界上第壹張紙幣“官交子”,對於世界經濟和金融史的貢獻不可低估。
哲學領域流派紛呈,為現代中 *** 學打下的堅實基礎。二程提出的“天理”命題,為沈悶的哲學界吹來了壹陣清風,同時也為趙宋為何受周禪,以及建立封建統治秩序提供了理論支持。王安石提出了實學理論,培養了壹大批學生,為他後來的變法提供了理論指導,儲備了幹部隊伍。
評價:
當時的人這樣歌頌“仁宗盛治”:“四十二年於茲,可謂海內大治矣。竊跡羲黃之前,敻乎莫索其詳。自《詩》、《書》之載,未有如茲之盛者也。”
清朝的小說無名氏寫的《東坡詩話》這樣形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時,仁宗天子禦極之世。這壹代君王,恭己無為,寬仁明聖,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真個是: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與此同時,這也代表了幾百年來“仁宗盛治”在民間世人眼中的地位。
明代文學家瞿佑在《歸田詩話》中說: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民安俗阜,天下稱治。葬昭陵,有題詩道傍者曰:“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夢過,春風吹淚灑昭陵。”
“仁”就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宋史》這樣評價贊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孫壹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