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七月書單(上)

七月書單(上)

1.《鋅皮娃娃兵》

《鋅皮娃娃兵》的主題已經直接被書名點了出來,直截了當——十年戰爭,還是母親眼中的“娃娃”們,或熱血或被迫地被投放到藍天紅花有毛驢有駱駝的阿富汗,再回到蘇聯已是躺在鋅皮棺材裏的壹坨骨肉,或是某壹部分被永久摧毀的某種生物。作者本人的直接發聲在書中所占篇幅依然很少,講述者的故事中心思想其實是壹再重復的:母親的血淚哭號、生還士兵浸透肉體焦糊味和氯水味的回憶、女護士和其他女性工作人員的某種特定標簽……不同的版本,相似的百思不得其解。“戰爭對某些人來說如同後娘,而對另外壹些人來說則是親媽。”“尤 ·卡裏亞金寫道 : ‘任何壹樁歷史事件 ,都不能按其自我意識進行判斷 。可悲的是,這種自我意識與歷史並不相符 。’”“將軍沒有親手殺過婦女兒童 ,可是他們下達過命令 。如今 ,壹切罪名都扣在我們頭上 ……”“我在戰爭中明白了 ,人身上的人味並不多。沒有食物的時候 ,人變得殘酷無情 ;感覺不舒服時 ,也會變得殘酷無情 。那麽,人身上能有多少人味呢 ?”

2.《黑暗塔1:槍俠》

大雜燴的故事,眼熟的元素太多,吸引人的內容太少。

3.《黑暗塔2:三張牌》

系列的第二本才開始有點講故事的樣子,雖然還是那種煞有介事的口吻,好歹知道主角在做什麽了:通過“上身”召集自己的“護戒使者”們……黑暗塔也不知道是不是那個末日火山……

4.《不安之書》

斷斷續續看了壹周,因為它真的有點助眠——並不是說它無聊得讓人犯困,只是那種意識流般的日記體,很容易讓人松弛下來、出神、浮想聯翩,然後就眼皮打架了。仿佛我近來沈迷的spa主題的whispering asmr……

佩索阿是個能把“喪”這個概念寫得很高級很讓人向往的人。從冬到夏,從雨後到清晨,從噩夢到美學觀隨想,壹切皆可有所感(喪)。他從不向往旅行,除非是在紙上。愛情和他人都顯得多余,是他生活劇本裏可有可無的角色:關上門,這些人大概會像身後的房間壹樣不復存在。“自由存在於孤獨的可能性中。如果妳能夠脫離人群,不用為了金錢、夥伴、愛情、榮譽或好奇心——這些事物無壹能夠存活於沈默和孤獨中——而尋找他們,那麽妳才算是自由的。如果妳不能壹個人活著,那麽妳就天生為奴。”

這不是說書裏的五六百個小標題下,寫的都是作者對外界的抗拒,只是他對生活的熱愛,表達起來跟大多數人不太壹樣。佩索阿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即便是坐在陽光燦爛的圖書館窗邊上,他也像某種在暗中——不是陰暗的角落,而是安靜到不給人留下任何印象——觀察壹切的無害小動物,為了某些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到的樂趣而竊喜,不考慮與人分享這件事情。

從圖書館借了這本回來看,覺得應該自己也囤上壹本了。

5.《巴黎燒了嗎》

“巴黎絕不能淪於敵人之手,萬壹發生此壹情況,他在那裏找到的只能是壹片廢墟。”

德軍已占領壹千五百多天的巴黎是座饑餓的城市,“六頁報紙可以在十二分鐘之內燒開壹公升的水”,雞在壁櫥裏啼鳴,兔子在浴缸裏吃草。電影院依然有人光顧,“四個人在自行車上按每小時十三英裏的速度蹬六個小時所發的電,可以放映兩場電影”。跟開篇這部分帶著點黑色幽默的描述相對的,是嚴肅但沒那麽熱血的法國抵抗力量的內部角力。子彈還沒打出去,不見血的戰場上已經鬥得不可開交。

現實本身永遠比虛構的更有想象力,能迸出許多小說家都嫌太意外太誇張的情節。巴黎解放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仿佛也是眾多意想不到的小事故推波助瀾的結果。如果戴高樂乘坐的那架飛越英吉利海峽的飛機少了壹百二十秒的油量,或者那個藏身於閣樓上的德國人沖著車裏的壹個法國後腦勺開了壹槍,我們所知的歷史又會是截然不同的樣子。這本書的妙處就在於,跟滔滔洪流比起來,它展示的更多是細節和分鏡,從想回家的德國士兵之死,到將簡陋的法國國旗再次懸掛於埃菲爾鐵塔上的壹場競賽,讓人想到的都是“時間的針腳”這種字眼。

6.《橘子不是唯壹的水果》

怎麽說呢,這本書看完,有種壹頓飯吃得不香不臭、饑不饑飽不飽的感覺。

篤信某教、從字面意思理解聖經並將其作為生活指導手冊的那些——尤其是將這種生活和觀念也強加在家人頭上的——人類,哪怕是作為虛構人物出現在小說裏,也會讓我在讀到時覺得不堪其擾。這大約是本書讓我覺得閱讀體驗不佳的原因之壹。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描繪在“我”母親指揮下的這種不可理喻的生活方式,好比壹個人從小到大只吃橘子這壹種食物長大。這種被“身為禍害而不自知”的家長身邊成長的經歷,和《玻璃城堡》略微的故事略有相似,但後者家的災難來自嬉皮精神,而非愚蠢的宗教信仰。這種故事經常是用平靜甚或詼諧的口吻由當事人講述出來,讀者則從平靜中尋找哀傷和不幸。不過作者好像並不想傳遞這些情緒。事實上,不知道是譯文的關系,還是作者本就文風如此,我並沒能從其中讀出什麽明顯的情緒,只有不太成功的調侃而已。這就要說到閱讀體驗不佳的第二個原因了。作者用了看上去很時髦的復調式寫法,讓家庭生活和帶著宗教隱喻的寓言/童話故事穿插進行,然而寓言那部分顯得功力不夠/用力過猛。每次分隔符出現的時候,仿佛能看到作者跑出來宣布:大家準備好,我要開始進行深沈的感悟了,接好這碗(細心掩飾過的)雞湯!

7.《世間的鹽》

這個書名讓我最先想到的是Patricia Highsmith的那本《鹽的代價》(Price of Salt),即《卡羅爾》的原名。不,兩本書在內容上半毛錢關系也沒有,只是碰巧好像都跟salt of earth這個表達方式有關。

Salt of earth:? the most worthy of people; a very good or worthy person.

不過鑒於鹽在我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將“世間的鹽”解讀作每個個體都是調劑這日常大鍋菜口味少不得的微小顆粒,似乎也是壹條路子。

從講述的故事來看,尤其是寫各色普通人那壹部分,這本跟《撫順故事集》略有相通之處,不過《撫順》要文質彬彬許多,《鹽》則鍋氣十足,充滿了路邊小館子的隨性感,裏頭的人也都壹個個橫沖直撞的,像要從書裏蹦出來。就個人口味來說,我是更喜歡前大半本的。

“冬天晚上的時候每壹棵樹的後面都有壹對亮汪汪的眼珠子和孤獨靈魂,妳不要以為是貓頭鷹,這是壹個晚歸的合肥人,正騎在樹杈上等街市冷清後覓壹條回家的路。”

“後來我工作了,經常還會遇見何老師。她早已退休了。她的個子更矮了,壹頭銀發。她喜歡壹邊說話,壹邊用手摘我身上的線頭,我就感覺自己像個永遠摘不幹凈的毛線團子。”

“不在讀書上附加什麽意義,就是讀書的所有意義。書店裏寫發財術的書全是窮鬼寫的。讀書就是壹種愛好,像抽煙喝酒叉麻將。愛好有什麽辦法呢?只好願賭服輸,只求不要滿盤皆輸就好了。”

總之是很讓人愉悅的壹本短篇集。

8.《想當廚子的生物學家是個好黑客》

不知道是題材、內容還是文字不太吸引我的關系,看完並沒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整體有種很TED/科普案例的感覺,但好像缺了點抓眼球的新意。

“合成生物學的夢想進入了集體文化欲望的深井。自古以來,這口深井通常都是被宗教而不是科學填充。每壹種神話傳說都建立在創世故事的基礎上,這些故事告訴人們,生命從何而來,我們又是從何而來。但是這可不僅僅是在講述壹系列重大事件。它們告訴人們該崇拜哪個地點,哪種力量和哪位上帝。回顧人類自誕生以來的歷程,我們不僅壹直在尋求理解和記錄萬物之源,看上去我們也壹直在本能地敬畏生命之源,無論具體的文化外表是什麽。無論創造世界萬物的力量被披上了什麽樣的外衣,我們都希望能夠與它重逢。大多數宗教傳統,都會呼籲人類要謙卑,以排解這種急切的渴望。在偉大的壹神論宗教中,信徒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無能,以求獲得上帝的護佑。”

而破壞這種敬畏和護佑的壟斷地位的行為,有意也好無意也罷,大概是生物朋克(Biopunk為什麽譯成了生物黑客?)精神最恰如其分的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