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滬深兩市已有482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半年報(數據口徑為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上市公司)。上半年,4825家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34.54萬億元,凈利潤3.2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24%和3.19%。
“總體來看,上半年上市公司業績呈現與GDP同步的趨勢,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明顯高於同期GDP增速,體現了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勢頭。”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張平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實體企業業績增速明顯。
凸顯“去虛擬化”的良好趨勢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二季度業績普遍好於市場預期,充分體現了上市公司作為各行業龍頭的強大競爭力和發展韌性。
“2022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持續增長,資本支出增加,為上市公司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絕對指標繼續提高,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改善,其他相對指標受疫情影響略有下降。”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咨詢委員會委員、中關村郭蕊金融與產業研究會會長程鳳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具體來看,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29.23萬億元、1.9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89%和4.55%。2021壹季度以來,實體企業營收增速壹直高於財務公司,可見我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上半年,整體市場負債持續下降。基於2020-2022年中期數據,非金融類上市公司整體資產負債率逐年下降,去杠桿效果明顯。”程鳳超認為,不過,短期償債壓力略有增加,房地產、住宿餐飲、農林牧漁等與居民生活相關的行業普遍面臨流動性壓力,債務風險加大。
分行業來看,行業間差異明顯。煤炭油氣、基礎化工、動力電池原材料、光伏新能源行業上市公司業績增長較快。由於疫情反復,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航空、餐飲、旅遊等行業的公司仍處於困境。
受益於國務院穩定經濟的壹攬子政策措施,上半年上市公司收到稅費4689億元,同比增長162%。政策措施利好,上市公司現金流有所改善,有望對下半年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註冊制激發板塊活力
市場的“題材內容”明顯提升。
分行業來看,滬深主板上市公司營收和現金流穩中有升,盈利質量進壹步提升,頭雁帶動效應明顯。根據中上交所的數據,收入和凈利潤排名前200位的主板上市公司的股份分別占總數的72%和85%。截至目前,已有102家上市公司發布中期現金分紅預案,現金分紅金額超過170億元,正向回報投資者對市場的認知。
“滬深主板上市公司業績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特別是在實體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主板公司表現出發展韌性強、動力足、現金流充裕、杠桿率穩定的特點,有力支撐了經濟市場。”工業富聯副總經理兼首席法務官謝晨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在註冊制下,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聚集了壹大批創新創業公司,市場的“分數量”和“新數量”有了顯著提升。
中上交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上市公司139家,占今年上半年新增公司總數的82%。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支出和收入占比1.69%,其中科技創新板、創業板和北交所的R&D強度分別為8.62%、4.82%和4.58%。計算機、生物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的R&D強度最高,分別達到10.29%、10.10%和6.84%。
張平認為,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普遍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科技創新。同時,加強了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ESG報告數量增加,加快綠色轉型發展,體現了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征。
此外,今年上半年退市公司數量再創新高,進退市場生態加快,股票質押風險明顯緩解,風險公司得到安全處置。再融資渠道更加暢通,並購幫助企業做優做強,實施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股份回購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守法守信、規範透明、開放包容的良好證券市場生態正在進壹步形成。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實時財經新聞,請關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