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講只說趙之謙(1829-1884)先生壹副:
別有狂言謝時望,但開風氣不為師。
上聯“ 別有狂言謝時望 ”,出自清代詩人龔自珍(1792-1841)《已亥雜詩》(組詩)的第126首。該組詩***315首,已亥為1839年。原詩如下:
不容兒輩妄談兵,鎮物何妨壹矯情。
別有狂言謝時望:東山妓即是蒼生。
這首詩說的是東晉名士謝安。大家看謝安這個人,瀟灑得很,在隱居與做官之間自由切換,遊山玩水也不錯,位高權重也不賴。他很重視後輩的教育培養,子侄們都很厲害,曾統軍在淝水之戰中打敗了統壹北方的前秦,使偏安東南的東晉王朝又延續了將近40年。
這壹首詩前兩句“ 不容兒輩妄談兵,鎮物何妨壹矯情 ”,意思是說:雖然子侄們在淝水之戰中打敗了前秦,但我謝安不妨“矯情”壹下、故意掩飾住自己的興奮激動,為的就是讓他們不要因勝而驕、妄談兵事呀。
關於這件事,流傳最廣的就是《世說新語》中的這壹段:
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於常。
而《晉書·謝安傳》中的記載,則把謝安的“ 矯情 ”給描繪出來了:
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雲:“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以總統功,進拜太保。
大家看,在人前是“ 徐答雲:‘小兒輩遂已破賊 ’”,小事壹樁,算不得什麽;在人後則成了“ 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 ”——太高興了,不免得意忘形了,進門的時候,門檻把木屐的屐齒磕斷了都沒覺察到。
“屐齒”是啥樣子?大家可以看看下圖(有點像女士高跟鞋的後跟)。
大家看,這就是謝安的“ 鎮物何妨壹矯情 ”。
接著看後兩句“ 別有狂言謝時望:東山妓即是蒼生 ”,意思是說:大家都希望我能為國分憂、擔當重任,可惜我幹不了。我的話可能有點輕狂,有點不近人情,希望大家不要見怪——我覺得隱居東山,朝夕與美女笙歌、青山綠水相伴,才是真正的生活呀。
龔先生這壹首詩,看似在說謝安,其實是在說自己,此乃古人托物言誌、借人喻己之慣用手段也。原來先生在己亥年辭官歸隱途中,遇到了壹位淪落風塵的紅顏知己,兩人卿卿我我、***享了壹段快樂時光(《己亥雜詩》中有30多首與此相關)。此等名士風流,和“蓄妓東山”的謝安也差不多嘛。
下聯“ 但開風氣不為師 ”出自《已亥雜詩》的第104首,原詩如下: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處士卑。
壹事平生無齮 yǐ 齕 hé ,但開風氣不為師。
詩後原有詩人自註“ 予平生不蓄門弟子 ”
先看前兩句“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處士卑 ”,意思是說: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王通的弟子,二人輔佐英主建立唐朝,生前官高爵顯,死後名揚千秋。而他們的老師王通呢,則名卑位賤,終老鄉野。
接著看後兩句“ 壹事平生無齮齕,但開風氣不為師 ”,這兩句是作者在說自己——我自信有壹件事不會讓人說三道四,那就是:我不好為人師、不收門人弟子,我喜歡幹前人沒幹過的事,給後人踩踩點、探探路。
這裏的“ 齮齕 ”,本意是“咬噬”,引申為“嚼舌頭”、“說長道短”。
回頭整體看這壹聯,“ 別有狂言謝時望:但開風氣不為師 ”,當這樣集成壹聯的時候,上聯的“狂言”指的就不是“ 東山妓即是蒼生 ”、而成了“ 但開風氣不為師 ”了。
這壹聯的意思大致是:雖然我愧對大家的殷切期望,但我自信自己所做的探索與努力,必然可以破過往之窠臼、開時代之新風。
在此聯的小字款識中,趙之謙先生寫到: 戲集龔儀部《己亥雜詩》,書之門壁,聊以解嘲。同治九年春三月,撝 (huī) 叔識。 由此可知,這是先生1870年42歲時的作品,正是其篆書成熟時期。因為是給自家門上貼的,所以使出了看家本領,寫得極為精彩。
趙之謙先生壹生癡迷書畫篆刻,嘗自言“ 天七人三 ”,也就是自己的天分占70%。與稍早及同時代的大家相比,他認為鄧石如是“天四人六”、包世臣是“天三人七”、吳熙載是“天壹人九”。可見他自視天分有多高!
有此等自信,先生當然惜時如金,用盡自己所有人力、去開辟上蒼賦予的那七分天功。要實現這樣的願望,那就收徒不如交友,交友更不如求師了。哪還有精力去指導培養後生晚輩呀?
縱觀先生壹生,便是壹直在師友的刺激下不斷精進,終在書、畫、篆刻等方面均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家。
以書法論,先生為清代碑學披荊斬棘、開山拓徑,其開創的魏碑行書,以北碑精悍雄強之血,註入南帖溫柔俊秀之軀,古風不墜,新機重啟,自辟新境界、新面目,下啟康有為、於右任及近代魏碑書風。先生此處講“ 但開風氣不為師 ”,這真不是自謙自嘲,而是大大的自負了。
說了這麽多,那“ 但開風氣不為師 ”和治學又有什麽關系呢?
我們且看人類發展史,任何壹個大學科、小領域的形成,都是由壹個個敢開風氣的大師壹步步開創出來的。螃蟹和蜘蛛,總得先有人好奇去試吃壹下吧。
比如被稱為“哲學史第壹人”的古希臘大學者泰勒斯(公元前624-公元前547),他在西方第壹個明確提出了“ 什麽是萬物本原 ”?他給出的答案是“ 萬物皆源於水 ”。今天大家看這個答案,都會覺得幼稚可笑。 還有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他曾認為:“ 凡運動的事物必然都有推動者在推著它運動 ”。今天大家都知道,這個“幼稚”的論斷後來被牛頓給推翻了。
雖然泰勒斯與亞裏士多德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但他們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們提出並思考了這些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問題。今天的哲學、化學等學科就是在對“本原”思考的基礎上誕生發展的;今天的物理學就是在對“運動”思考的基礎上誕生發展的。人類正是以這些問題為原點,壹步步開創出光輝燦爛的文明。這,就是“ 但開風氣不為師 ”呀。
再比如對飛機發明做出重要貢獻的英國人凱利爵士(1773-1857),他曾經試圖模仿鳥類的飛行,但在多次失敗後他認識到此路不通。隨後他另辟新徑,經過大量的滑翔實驗,寫出了空氣動力學名著《論空中航行》。凱利爵士在臨終前,對於自己畢生積累的空氣動力學研究資料,他寫下了這樣兩句話:“ 給妳,查看筆記的朋友!我已去了,願妳在這些塗鴉中尋找出智慧的火種。 ”150多年後的萊特兄弟,正是在凱利爵士的數據與理論的基礎上,實現了人類可控飛行的夢想。這,也是“ 但開風氣不為師 ”呀。
? 胡適先生也很喜歡這壹句“ 但開風氣不為師 ”,他的白話文新詩、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雖然學術地位並不高,但他能開風氣之先、也屬不易。
?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 但開風氣不為師 ”在今天難免有點過時了。現代科技的發展模式,已經變成了“ 既開風氣又為師 ”。這是因為,隨著人類社會的積累進步,科學最前沿、最頂端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壹個小小的突破,往往都需要許多研究人員集體協作、長期努力。現代大學普遍采用的研究生培養機制,就是由導師與學生***同組成研究團隊,經驗豐富的大師與思維活躍的新秀密切協作、“ ***開風氣 ”,這樣不僅有利於集思廣益、攻堅克難,還更有利於研究接力與學術傳承,最終推動科技事業的持續加速發展。
(說明: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留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