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社會調查 改革開放30年佳木斯的變化

社會調查 改革開放30年佳木斯的變化

輝煌的三十年 巨變的佳木斯

改革開放30年來,佳木斯市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變。2007年,佳木斯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41.4億元,比1978年的7.5億元增長了44.5倍,年均增長8.8%;地方財政收入實現8.9億元,比1978年的1.04億元增長了8.6倍,年均增長7.7%;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81億元,是1978年的58倍。

3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壹瞬,然而,改革開放的30年對於佳木斯來說,是歷史進程中壹個重要的發展時期。30年的改革發展歷程,佳木斯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勤勞智慧的佳木斯人民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記錄了佳木斯251萬人民艱苦創業的奮鬥歷程。

壹、農村改革率先起步,農村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顯著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佳木斯的改革與全國壹樣發端於農村改革。30年來,佳木斯市農村改革不僅逐步穩定和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深化農村商品流通體制改革;還在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搞活土地流轉機制、縣域經濟綜合改革、小城鎮改革與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與返鄉創業、農業產業化、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和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等許多方面做了積極探索,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政府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強農惠農改革政策,穩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及綜合改革,2004年佳木斯市在全國第壹批取消農業稅,並且實行“壹免兩補”政策。五年來向全市農民發放糧食直補資金、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補助資金22.5億元。免征農業稅佳木斯市每年減輕農民負擔2.4億元。

糧食產量連創新高。改革開放30年,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為農業和農村發展註入了生機和活力。特別是2004年以來,國家實行免征農業稅政策後,農民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再壹次充分調動起來,出現多年沒有過的土地承包熱、生產投入熱、科技推廣熱、購買農機具熱。糧食畝平均單產由1978年的272斤增加到2007年的439斤,年可提供商品糧29億公斤以上。畜牧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到2007年末,全市生豬飼養量達到415萬頭,奶牛存欄4.8萬頭,是1978年的395倍。肉牛、肉羊、家禽飼養量明顯增加,牧業產值實現38.1億元(現價),較1978年增長71.2倍,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5%增加到40%。林業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造林保存面積達14.88萬公頃,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積為29.0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5.6%,是我省東部地區的重點林區之壹。我市榮獲了“CCTV2006年度中國最佳生態魅力城市”榮譽稱號。農業科學技術普遍應用,農業產業化程度加快,除此,新農村建設、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農村義務教育、農村五保戶供養等項工作都有了長足發展。

二、工業經濟從困境和曲折中走出,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正向工業強市邁進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黨的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轉移,佳木斯市工業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工業建設速度顯著加快。200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積極搶抓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歷史機遇,全力實施“工業立市、工業富市、工業強市”的發展戰略,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國企改革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核心,以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為目標,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步伐。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培育發展支柱產業,做大做強骨幹企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等,促進了我市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工業經濟成為助推我市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加快大項目開發,裝備制造、農副產品加工、能源化工等支柱產業增勢強勁,煤機、電機、迪爾佳聯等骨幹企業做大做強的優勢初步顯現,成為拉動全市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引進民營資本,加快招商改制,佳紡、糖廠、佳鵬亞麻、聯合收割機廠等壹批國企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沃爾德電纜、驥馳拖拉機等民營企業成為新的增長點;通過加快財源項目建設,樺南、富錦、湯原等縣(市)區初現了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態勢。特別是近幾年來,通過進壹步優化產業結構,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吸引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參與國企改革和企業技術改造,工業發展活力日益增強,呈現出逐年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07年,全市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23億元,是1978年的15.4倍;實現利稅9.5億元,是1978年的7.3倍。

三、加快城市建設改造,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鄉環境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30年,佳木斯城市建設面貌日新月異。20世紀的最後10年是佳木斯市城市建設大發展的10年。投資3.1億元,建設三環路等13條主次幹道總長34公裏,面積69.3萬平方米,改造區街巷道35條,面積5.4萬平方米,擴建了沿江公園,完成站前廣場改造,修建了壹批園林小品和雕塑景觀,加快了城市綠化步伐,各公園、遊覽區遊藝設施不斷增加。到2000年,全市市區主次、區幹道由51條增加到71條,長度由142公裏增加到201公裏;廣場面積由3.9公頃增至7.8公頃;市內公***交通線路由8條增至16條,車輛服務人口由4400人/臺,達到2500人/臺;居民住房人均面積由2.8平方米增至8平方米;城市自來水人口由19萬人發展到56萬人,普及率由53%達到100%,室內供水率達到90%;集中供熱面積達到850萬平方米,普及率64%;燃氣發展到40萬人,普及率71%;排水管網密度由每平方公裏1.57公裏增至2.8公裏;城市綠化人均綠地由1.25平方米增加到8平方米。

進入新世紀,市委、市政府就如何科學規劃好佳木斯,最大效率地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進行了高起點、高標準定位,進壹步繪制了以建設黑龍江省東部地區的區域中心和內陸口岸城市為目標,集約發展現代農業和工業,打造具有三江地域人文特色的北方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藍圖。進行了新壹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總體規劃期到2020年。以建設“北方水城”“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不斷加快城市開發建設步伐。實施了“藍天、碧水、綠化、凈化”等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相繼啟動內河整治工程和沿江十裏景觀帶建設。幾年來,連續被省政府評為“全省棚戶區改造先進城市”。

從1978年到2007年,全市***投資30多億元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並落成了博物館、長安地下人防工程、新火車站等大型公用項目;建成了新行政中心大廈、公***衛生大廈等數十棟具有現代化氣息的高層建築;建成了松花江公路大橋、長安、西林、安慶和光復等立交橋,初步形成了立體交通格局。

四、堅持以人為本,加快社會事業建設,人民群眾需求不斷得到滿足

改革開放30年來,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同努力下,圍繞滿足群眾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社會事業取得明顯變化。

教育事業發展卓有成效。形成了符合現代教育規律、前瞻未來發展方向、與國家社會接軌的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先後接收了22所市企辦學校和區屬初中,整合城區14所學校資源,清理取消6所改制學校,改造農村258所D級危房,完成23所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和628所遠程教育項目學校建設,初步實現了教育資源***享均衡發展。對22所中職中專學校實行集中辦學,組建了佳木斯職業教育集團,建立了技師學院和職業學院,走出壹條職業教育集團化運作、集約化經營、集中化辦學的新路。佳木斯大學合校以來,形成了學科綜合性、人才復合性、服務區域性的辦學特色,成為黑龍江省屬高校中規模較大、綜合實力較強,融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於壹體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

公***衛生體系基本完善。全市現有醫療衛生機構740個,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2243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農民參合率達到95%。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較快。到2006年底,***鋪設城區光纜320公裏,有線電視網絡由550MHZ升級為750MHZ,由1985年建立初期的傳輸6套模擬電視節目增加到傳輸36套模擬電視節目和56套數字電視節目。文體活動成果喜人。大型現代評劇《鐵樹開花》等多個作品榮獲全國多個獎項。群眾文化活動蓬勃發展。佳市業余作者創作的小品《節日愉快》獲全國第七屆群星獎表演金獎、劇目創作金獎、導演金獎,並參加了1998年中央電視臺春節小品晚會。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解決文化設施陳舊落後老化問題,建成壹批標誌性文化工程。學校體育、職工體育、農村體育、老年人體育、少數民族體育等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

信息通訊產業發展較快。政務網、農業三級信息網絡初步建成,企業信息化建設得到加強。

勞動保障制度初步確立。2007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8.3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6.5萬人次,城鎮職工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增加。

科技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累計實施國家級、省級火炬計劃項目30項。到2007年,全市民營科技企業達到495家,高新技術企業5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8家,獲得科技進步獎科技成果達到80項。

五、努力發揮區位優勢,不斷加強口岸通道和市場建設,積極發展經貿往來,對外開放成效顯著

改革開放30年來,佳木斯市緊緊依托優越的區位優勢和口岸群體優勢,全面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大力整合資源,加快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升級步伐,對外開放形成了立體式、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1986年以來,佳木斯及所屬各縣(市)相繼開放了5個國家級壹類口岸(佳木斯、樺川、富錦、同江、撫遠),成為全國擁有開放港口最多的城市之壹。先後與日本韭崎市、澳大利亞肖爾海文市、俄羅斯阿穆爾***青城、比羅比詹和南薩哈林斯克締結了友好城市;與日本酒田市等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特別是加強了與俄羅斯遠東城市的交流合作,在俄遠東地區的哈巴、***青城等地設立了辦事處,開展經常性經貿活動。大通道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開通了同江至俄下列浮箱固冰通道,佳木斯至俄比羅比詹國際汽車直達客貨運輸線路也正式通車運營,開通了佳木斯至北京、上海、廣州等航線。同江鐵路大橋、前撫鐵路等大通道項目進展順利,建成後將對我市的對外開放產生深遠影響。全市外經貿主體不斷壯大,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發展到435家,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152戶。

積極繁榮城鄉市場,各類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分布更加合理,市場體系更趨完善。先後改造建設了農機、糧食、裝飾、建材、家具、鋼材、木材、農藥、種子和品牌汽車等輻射省東部地區的區域性大市場,形成了新瑪特、百貨大樓、華聯商廈為骨幹的商業中心,大潤發、蘇寧、國美電器等壹批國內商業強勢企業落戶我市。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由1978年的76383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4億元。

六、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秩序良好

到2007年,市財政實現了4項歷史性突破,即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7.6億元,首次突破17億元;壹般預算收入完成8.1億元,首次突破8億元;全市壹般預算支出完成53.3億元,首次突破50億元;向上爭取資金突破40億元。市本級財政總收入10.9億元,比1978年的1.3億元翻了8番。從2005年開始,通過加強財源建設、狠抓財政收入征管,確保應收盡收,實現了財政收入持續增長,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經濟建設。

審計監督職能作用發揮較好。1985年以來,累計審計3860個單位,查處違紀資金15.5億元,上繳財政3740萬元,有1個項目被國家審計署評為優秀審計項目。

我市金融機構得到迅速發展。目前已形成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轄區內有工、農、中、建、農業發展銀行、郵儲銀行及農村信用社7類存款性金融機構,服務功能不斷完善,金融業務量迅速增長,對地方經濟支持作用進壹步增強。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市經濟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果,人民群眾***享改革發展成果,生活水平明顯改善,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由溫飽、小康逐步向富裕邁進。人民生活從以“吃穿”為重點轉向以“住行和休閑娛樂”為重點的多層次消費,文教娛樂、醫療保健、交通通信等發展型、享受型消費支出比重上升。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2年的418元提高到2007年的921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65元提高到2007年的4111元。

七、精神文明建設紮實推進,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不斷取得實效

1983年,市委在全市開展了以“五講四美三熱愛”為主題的文明創建活動,並在全國介紹經驗。之後,佳木斯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文明小區”創建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文明城建設。進入90年代,全市精神文明建設步伐進壹步加快。系列廣場文化活動、“愛我家鄉、興我佳城、爭先創優、建功立業”活動、“五心”教育活動等等,形成了濃厚的創建氛圍。黨的十六大以來,佳木斯市委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以“改、樹、塑”活動和“三大創建”為載體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進壹步樹立了佳木斯文明形象。深入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思想道德建設取得新進展。以創建“三江文化名城”為目標,藝術劇院、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和完善,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市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不斷提升。不斷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城市知名度不斷提高,獲得“中國最佳生態環境魅力城市”殊榮。不斷鞏固雙擁工作成果,從1987年開始佳木斯已連續取得“全國雙擁模範城”的六連冠。

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和各人民團體作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積極推進政協履行職能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三化”建設。高度重視愛國統壹戰線工作。工會、***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全面推行政務、村務、廠務公開,基層民主進壹步擴大。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加快推進依法治市進程,各級政府和執法人員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

堅持在發展的基礎上謀穩定,在穩定的前提下推進改革、謀求發展。公安司法工作全面加強。推進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了新型指揮警務模式,實現110、122、119“三臺合壹”。深入開展法律援助活動。近五年,***承辦各類法律援助案件4510件,案件辦結率達95%,市法律援助中心先後被評為全國老年維權示範崗、先進集體、全省青少年維權示範崗。全面推進依法治理工作,婦女兒童權益得到有效保護。高度重視信訪工作,社會矛盾調處機制不斷完善。全市10個縣(市)區91個鄉鎮建立了社會調處中心,維護了社會穩定。

八、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執政能力不斷提高,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30年來,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緊緊圍繞市委中心工作,圍繞發展,服務大局,大力加強領導班子建設、黨員幹部人才隊伍和基層黨組織建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推進。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從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入手,首先在全市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中深入開展“真理標準大討論”,促進了思想的大解放。自1983年末開始,全市各級黨組織自上而下地分三批進行了整黨。從2000年12月開始先後分四批,在全市開展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各級黨委總攬全局、領導發展的能力得到提升。2005年,高標準高質量地開展了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建立健全廣大黨員幹部自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長效機制,黨的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得到加強,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在全市著手構建融入、效能的基層建設新機制,基層黨建增添了新的活力。還重點實施了縣(市、區)委重大問題票決制、縣處級領導班子重大問題決策定期報告制等5項制度。在保證黨員隊伍純潔性的基礎上,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全市現有黨員149089人,在各條戰線發揮著先鋒模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