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彜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系,在西南彜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著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兇。
2、火把節傳說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層級的歷史累層,與這個節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間長期發展是相同步的,火把節的傳說在其久遠的流傳中不斷衍變,甚至影響到了某些地區的節俗,使原生態的、“祭祀性的”火把節也附著上了“紀念性節日”的衍生涵義;
3、火把節還有壹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回節。五代時蜀國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編事·震旦》記載:唐時南詔(指南詔國統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為星回節,是日遊於避風臺,命清平官賦詩。
“星回”壹詞,《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記載:“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孔穎達解釋說:“謂二十八宿隨天而行,每日雖周天壹匝,早晚不同,至於此月,復其故處,與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雲星回於天。”星回“壹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