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兩條新聞

兩條新聞

在這節課中,我們學習兩個新聞故事。說到新聞,同學們都耳熟能詳。信息時代,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看新聞,聽新聞,讀世間萬物。可以說,新聞是時代生活的窗口。閱讀新聞是我們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途徑。

(壹)梳理新聞知識

學生對新聞了解多少?我們壹起來整理壹下。

首先,上學期黃老師給大家講了幾次新聞結構。不知道有沒有同學記得新聞結構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

1.新聞的結構壹般包括標題、引言、主題、背景和結論。前三個是新聞的主要部分和不可缺少的部分,後兩個是輔助部分,所以這兩個部分可能包含也可能不包含在新聞中。

標題是消息正文之前的標題,壹般可以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我30萬大軍成功渡江。)

電頭包括發稿的單位、時間、地點。(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時。)

導語通常是新聞開頭的1句或1段,簡要提示新聞的核心內容。21日已有約30萬人過了長江。)

主題是新聞的主體部分,用充分的事實表達主題是對導語的進壹步拓展。(渡河戰役於20日午夜開始...並且現在正在打繁昌,銅陵,慶陽,荻港,鹿港。)

背景:新聞發生的社會或自然環境有時是顯而易見的,有時隱含在主題中。

結論,信息結尾的總結性語言,有時隱含在主題中。(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堅決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這是毛澤東關於人民解放軍英勇抗敵和頑強渡江的預言性談話。

讓我們按照我們壹起梳理的方法,找到第二條新聞《解放軍百萬大軍過長江》的新聞結構。

標題:解放軍百萬大軍過長江

電頭:新華社22日22時長江沿線。

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裏壹線突破敵陣,強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為解放軍穿越區域。(第二句是對1000多的李前面的補充說明。)

背景: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署和平協議。

通過梳理兩條信息的結構,同學們有了哪些新發現?

消息必須有標題、導語和正文。導語出現在標題之後,正文之前或者電頭之後,正文之前。

背景和結論可能會或可能不會隱含在正文中。

兩條新聞也是對渡江戰役的報道,側重點不同。壹個側重於中路軍,壹個側重於中、西、東三路軍的描寫。第二份是在第壹份的基礎上關於戰鬥的繼續和擴大的報告。

渡江戰役是解放時期的決定性戰役。渡過長江意味著解放全中國。可見這兩條新聞在當時的意義和價值之大。

2.新聞六要素

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及如何

讀《我30萬大軍成功渡江》,用不同顏色的筆圈出文中這則新聞的六個要素,完成下表。

誰:人民解放軍,英雄的人民解放軍,30萬人民解放軍。題目中我的30萬大軍中,我不清楚方向,不看新聞,不知道“我”指的是誰,方向不明,所以不能用我的30萬大軍。

什麽時候:正文中有四個時間* * *,21,20號午夜,24小時,22號2點。通過閱讀,我們知道這個準確的時間應該是從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年4月20日午夜。要知道這是發表的時間,所以不是22號2點。我們可以發現21午夜渡江,22日淩晨2點發電,可以看到這個新聞非常及時,非常及時。

其中:“渡江”這個詞有兩個地方,壹個是長江,壹個是蕪湖和安慶之間。顯然蕪湖和安慶之間更準確,因為這是渡江的具體區域。

發生了什麽事?文章中的1句告訴我們,事發時正在過河。但是最好用壹句完整的話來概括事件,我們加上人物,就是30萬解放軍渡江了!

為什麽:這可能難倒學生了,但是我們可以查壹下背景資料。經過三個半月艱苦卓絕的長江保衛戰,國民黨反動派於4月20日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議,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下達“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於當天淩晨發起渡江戰役。雖然文中並不明顯,但文末有壹句話,堅決執行總司令朱茂主席的命令,暗示了渡江戰役打響的原因。

如何:1第壹句話解釋了大概有30萬人過了長江。而第四句中的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已經突破了敵人的防線,占領了南岸的廣大地區。他們都解釋了渡河的結果。

經過這樣的梳理,學生可以在表格中填寫六個要素。

在壹起梳理的過程中,同學們收獲了什麽?我們發現新聞的六要素和敘事的六要素非常相似。什麽人?什麽時候?它在哪裏?出於什麽原因,做了什麽,結果如何?我們在尋找新聞六要素的時候,可以找到代表人物、時間、地點的詞語,采取行動的詞語,比如“穿越”,代表結果的詞語,比如“突破”,幫助我們快速找到六要素。

我們還發現,新聞的六要素就是新聞事實,壹言以蔽之就是新聞的主要內容。是客觀真實的,絕對不允許虛構和添油加醋。

梳理新聞六要素,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把握新聞內容。

接下來,請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出第二條信息的六個要素,並完成表格。

誰:和第壹個不壹樣的是,這裏的人是解放軍的百萬大軍。我們可以從句子1中找到。

時間:20日夜間至22日22時。

其中:1000余華裏壹線(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

什麽:突破敵陣,過長江。

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署和平協議。

如何:解放軍百萬大軍已過長江\中路軍21,壹夜花了30萬人。西路軍和東路軍到22日22時已渡過2/3。

那麽在梳理了兩則新聞的六大要素後,讓同學們印象最深的是什麽呢?

第壹,抓住關鍵詞。

第二,相似信息的區分和整合。

三是準確概括核心要素。

問:中、西、東、三路軍的描述順序可以改嗎?

仔細閱讀新聞,首先看到的是時間。中路軍是20日夜裏先渡河的,所以先寫了。那為什麽把東路軍放在最後?請註意文中的這句話:(和中路軍遭遇的敵情壹樣,我西路軍的敵人也已當面撤退,毫無鬥誌。)中路軍和西路軍遇到的敵情差不多。接下來分析壹下敵軍已經撤退沒有鬥誌的原因,所以要把西路軍放在中路軍後面。中路軍遇到的敵人情況比較頑固。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南京江陰戰略位置重要,直接關系到能否圍剿敵人,解放南京,所以放在最後。

在這節課中,我們梳理了兩條信息的結構和六個要素。加深對孝道和希望基本知識的理解。我掌握了壹些閱讀信息的方法。今天的作業是。

完善我們上課壹起梳理的新聞知識筆記,掌握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