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的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是中國國內第壹幢全面采用屈曲約束支撐為主要抗側力構件的高層鋼結構建築。主體結構同時具有平面、豎向不規則,主要構件形態復雜等特性。
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設計構思重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以人字形的平面切合人民日報社的主題,創造尺度宜人的空間關系,自然柔和的曲線造型,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
與自然環境和諧統壹 對自然環境進行最小的幹預,保留基地良好的植被條件,對道路作出退讓的處理,使高層建築形體在視覺上弱化,減小對周邊建築的壓迫感。
對時代精神積極回應 以獨特的建築造型理性表達結構的受力邏輯,外部結構以穩定的三角形進行布置,並在其中尋求視覺上的動態感,利用曲線營造奔騰的動勢反映出發展與進步的觀念。
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設計方案的生成以整個北京的歷史文化環境為背景。北京城市的軸線依南北與東西兩個方向展開。在南北方向,以故宮為中心,展現的是北京深厚的歷史沈澱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在東西方向,以長安街為主線,遍布著建國以來的許多重要建築,是北京與時俱進,向前發展的有力證明。因此,“傳承歷史,走向未來”也是設計構思的重要出發點之壹。通過對現有條件的分析,基地的區位,交通,周邊建築,空間關系以及場地肌理等多重條件在設計中得到綜合的考慮。
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周邊建築現狀以多層為主,位於西南方向的以方形為基本幾何形式來源的CCTV大樓是該地塊的最重要的建築,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以圓形為基礎變化而成。相對於方形來說,圓形在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中,處於更主要的統攝地位,同時易於形成視覺和心理上的中心感。因此,人民日報社報刊業務綜合樓,已成為新的區域中心,作為地標建築,與遠處的CCTV大樓遙相呼應,***同成為該地段的標誌,塑造起城市的天際線。
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采用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周琦教授主持設計的方案,是以圓形造型表達“天圓地方”的寓意,通過電腦模擬從圓形開始逐漸演變成三維動態的雙曲面造型,並且與長方形的基地形成呼應。最後在頂端形成的三角形的人字,與人民日報的主題關聯,圓形的統攝地位同時滿足了該項目作為區域中心的定位要求。
建築從三個“角”上以外凸渾圓的巨大鋼柱沿弧線直接交匯到樓頂,三面的玻璃幕墻則是內凹的曲面,整個造型簡潔,並且十分節約造價。該建築預計總價將逾五十億人民幣。
該設計以“人文”與“和諧”為主題,憑借象征的手法,充滿動感的形式,表達出建築的標誌性與現代感,同時通過對北京城市的歷史環境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提煉與吸收,最終利用現代建築的語言來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