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中中觀的意思是最中或至中。謂中觀學就是系統的介紹法性空慧宗也就是般若系思想的學問。龍樹在《中觀論》中,以至中來形容釋迦牟尼所說的中道,遠離生滅、斷常、壹異、來出等二邊,又稱八不中道。以觀察中道,作為修持禪定與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觀。所
2、中觀思想根源於初期大乘時期流通的《般若經》,龍樹撰寫了《中觀論》來闡述正確的中觀思想與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觀,以此來評破外道與小乘部派等其他學派的理論,在大乘佛教中極受重視。中觀的修行者,通常也會以此二十四觀為主題來進行觀想。
3、佛教的壹切義理都在中觀義中,中觀義理是佛教的綱領。中觀派發揮了《大般若經》中空的思想,認為世界上的壹切事物以及人們的認識,甚至包括佛法在內都是壹種相對的、依存的關系(因緣、緣會),壹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們本身沒有不變的實體或自性(無自性)。
擴展資料:
佛教中觀學的背景:
1、因為般若系經典包括大般若經,小品般若,金剛經等等是佛說的,主要是闡述如來藏本來不生不滅的總相智的(唯識等主要闡述別相智),但是對這些義理玄奧的經典進行闡述的影響最大的是佛滅度400年的龍樹菩薩,龍樹菩薩的主要著作,也可以說是他的根本著作叫“中論”。
2、中論是以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壹不異,不來不出為中心的。後來隨著大乘的興盛,龍樹菩薩的影響增加,所以中觀學基本上泛指闡述般若思想的主要論著了。
3、《佛教哲學概覽》中講 “緣起性空”,即後來的中觀學。早期大乘佛教的中觀學核心思想“緣起性空”指萬法處於相互依賴的緣起之中,萬事萬物皆有聯系,皆有心性之根,故沒有常住不變的自性(性空)。
4、壹方面批判了小乘佛教中實體主義傾向,回歸到原始佛教的緣起本意,另壹方面,通過涅槃與世間皆空的觀念,為大乘菩薩道的入世利他思想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