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正月理發死舅舅”的說法,是民間壹種以訛傳訛的結果。據清朝《禮書》記載:正月理發的原意為“思舊”,結果後來在流傳過程中,老百姓把這兩個字給傳錯了,變成了“死舅”,這就是“正月理發死舅舅”壹說的來源。當然這種情況也有發,我認為那只是自然規律生、老、病、死的壹種巧合!並不是以自然萬物有陰陽五行推理而來。
但亦有學者考證,其實“正月不理發”這壹說法最早源於唐朝。那時候人們把理發叫做“消耳”,“正月”在唐朝被稱之為“金月”,如果在正月理發,就叫做“金月消耳”。而唐朝時官府有壹種特別的武器,名字叫作“金鉞”,是專門用來砍殺犯人頭顱的刑具。“金月”與“金鉞”發音相同,正月理發也就成了“金鉞消耳”——這就有了上法場砍頭的意思。民間為了避諱,於是後世就有了正月不理發的習俗。
問題是以上無論哪壹種說法,今天的人看來都是迷信,但為什麽“正月不理法”習俗能夠千百年以來長期流行呢?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恪守著這樣的習俗,事物能流傳下來,必有其道理!
站在我們古人的角度上,認為天地間的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感應與相互作用的。
現代量子物理學深入到微觀層面後看到的世界,恰恰與我們古人的這種看法完全壹致。在亞原子世界裏,物質其實受我們人類的意識所影響,人的思想和物質其實都是壹種能量存在,彼此息息關聯。有關這方面壹些驚人的實驗,我準備在節後陸續分享給大家。
在中國所有的文化典籍中,《黃帝內經》可謂是最重要的著作之壹。從技術層面上看,它是壹本醫書,但全卷到處都泄露著“天機”——對天地間大道的描述,以及對自然與人體相互關系的論述。從這點上看,它更像壹本哲學巨著。可惜的是,今天我們很多人都不看這本書,看的人中大多也在犯著“買櫝還珠”的錯誤。
來看看《黃帝內經》中怎麽看待正月理發的問題。《黃帝內經》認為:到了正月,天地間的陽氣逐漸上升,所有萬物都開始向外散發生長,根據“天人合壹”理念,(古人還有春不伐木之說,以應生機規律)人也要順應自然,早睡早起,穿著寬松的衣服,把頭發解開,讓它披散在肩上,要讓頭發自由地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頭發;也不能把頭發紮得緊緊的,如此就會阻塞人的生發之氣,也就約束了人體生機的勃發。
不但如此,為了人能夠充分得到這種“生發之氣”,還鼓勵人們都出去踏春(這就是自古沿襲到今天“春遊”的來歷),當我們人體置於大地上壹片綠芽初生的勃勃生機之中時,我們與天地合而為壹,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輸到我們人體之內。
春天五行為木,木對應人體的肝膽與筋脈、毛發,還主我們的情誌。春天正是我們養肝護肝的最佳時間,也是我們舒展調整自己的情緒的最佳階段。每到春天,人心就開始躁動,開始充滿激情,這時去規劃壹年的發展,順應天時去積極創業就是最佳的時機。
人的頭發五行屬木,而木具有“生發”的重要特性。那麽,什麽叫做“生發”呢?
生發的意思就是“生長、發育”。它指的是壹顆種子破土而出,呈現出勃勃生命力的那種特征,也指植物幼苗破土而出,不斷向上生長之意。壹個人“生發”的能力越強,就越能更好地開創事業,並且會有很強的生命力不斷去發展壯大。
在易經預測的實踐中,如果壹個人的生日五行木氣失衡時,也就是“生發”之氣不足時,這個人就會表現出較深的“暮氣”,不願去發展、創新,思想比較保守;或者人生出現了較大的阻力,事業受挫,公司經營面臨困局;或者職務長期得不到提升,學習成績無法提高等等。在看人的生晨時,如果壹個人本身具有較強的木的力量,這個人就適宜去開拓新市場,研究新產品,嘗試新的項目開發等;而木弱的人,壹般適宜做壹些守成、程序化比較強的工作,例如辦公室、財務等。
“木”與我們的頭發相應,體現的是壹種“無中生有”的力量,和壹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剪頭所用的剪刀,五行為“金”,金是克木的,按照“天人合壹”的原理,如果在正月剪頭,正好預示著“生機”被破壞,那麽對於我們壹年的發展,可能會有不良的誘導作用。中國人也有取吉祥寓意的傳統,因此建議:正月不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