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扁鵲,春秋戰國時代人。
本名秦緩,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二、華佗,東漢末年人。
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鉆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他還創編了壹種鍛煉方法,叫做“五禽戲”。
三、張仲景,東漢末年人。
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
四、孫思邈,唐代人。
被後人尊稱為“藥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壹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五、李時珍,明代人。
李時珍,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被後世尊為 “藥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