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哲學——我看林語堂《秋天的況味》和李廣田《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詩歌說得很好——秋天是壹個讓人惆悵的季節,自古英雄多悲秋。出生在秋天的我,對於秋也別有壹番感慨,喜歡秋天這個頗受非議的季節,當然有人喜歡有人煩。試看三十年代的大家們,他們也寫過關於秋的林林種種: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李廣田的《秋天》和魯迅的《秋夜》等等。既然大家都喜歡,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筆下的秋是如何壹番景象呢?
在很多人的眼裏,秋是悲涼、淒惶、蕭瑟、肅殺的代名詞,是悲的象征意義,正如林語堂說的:“這時才想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並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蕭殺,是淒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當然,有人認為秋天是壹個收獲、成熟的季節,是金黃的感覺,讓人沈浸在收獲的喜悅中。兩種觀點有其各自的看法吧,就看大家的心態了。
林語堂和李廣田兩個人都偏愛秋。他們都不避諱談秋是自己的最愛,能如此直接者少矣!林語堂說:“在四時中,我於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李廣田也壹樣:“寧可以把‘死路’加給夏天,而秋天,甚至連那被人罵為黑暗的冬天,又何嘗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較起春與夏來,我說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將說那落葉是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條裏面正在醞釀著生命之液。而它們的沈著的力,它們的為了將來,為了生命而表現出來的這使我感到了什麽呢?這樣的季候,是我所最愛的了。”兩人的觀點可以說壹樣,而不是站在對立面來壹唱壹反,讓文章看起來有其相似性。
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可謂短小精悍,沒有冗余可言,這樣子的散文謂之“ 美文”不點也不為過。全文下來,思緒是飄飛的,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在這裏,我們看不到悲的影子,而是壹幅思考者的圖案,獨具壹番寧靜深遠的況味。“秋天的黃昏,壹人獨坐在沙發上抽煙,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壹樣的輕松,壹樣的自由。”是壹種悠然,壹種解脫,放松和自由貫穿全文。
林語堂整篇圍繞自己手邊的煙展開,和秋天聯系在壹起。闡明自己的觀點“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秋是豐碩、成熟、收獲的季節,可林語堂沒有對秋的豐腴、肥美過多著墨,而是以壹種怡然的心態,寫秋的壹種綿延細節的意味,有壹種漫無邊際的感覺。壹煙在手,獨對黃昏,在壹片寧靜、愜意的氛圍中,林語堂的思緒如白色飄渺的煙霧,悠然地飄忽著,如無韁的野馬,秋的溫潤便在心中悠悠無羈地蕩漾開來,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內蘊、古色蒼茫的過來人,成為煙上的紅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帶壹股熏熟的溫香,散發著壹種純正的意味深長的氣息。秋被比作雪茄、鴉片、用過二十年的爛字典、用過半世紀的書桌、壹塊老氣橫秋的招牌,甚至壹只熏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徐吟的聲調。這些意象的***同點就是他們經歷了洗滌,經歷了自己的人生大致三分之壹,留下了是歷史的痕跡,沈甸甸。他們就是林語堂想說的秋的豐厚,人生之秋的豐厚。
“人的壹生無論成敗,他都有權休息,過優哉優哉的日子。”林語堂這壹人生格言在文中灑脫地飄逸出來,人生之秋的豐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蘊在林語堂的筆觸下從容瀟灑,充滿了睿智。喜歡莊子的“正得秋而萬寶成”,林語堂的秋有著豁達的人生觀,他的《秋天的況味》制造出壹種溫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圍。 人的生命之秋從來不應落寞、淒涼,生命底蘊的積澱濃縮、厚積薄發,秋天的收獲還會不輝煌、不絢爛多姿麽。
林語堂是“兩腳踏中西文化,壹心評宇宙文章”的東方哲人,幽默大師,他追求的思想的不是壹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通過他的文章我們知道這個哲人和普通人壹樣,希望在物質上面滿足自己,文中出現的“雪茄”、“偎紅依翠溫香在抱的情調”、“酒”、看人“燒大煙”,聽那“微微嗶剝的聲音”等,是他在秋日的希翼,就像我自己喜歡在靜靜的河邊看夕陽西下的美景。 “秋是代表成熟,對於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通過和春天嬌媚夏日茂密對比,體現秋天的意味,秋天更顯其“優越性”了。這是對秋天的禮贊。在這個秋天裏,只需煙和靜靜帶著便成就了壹個哲人的思想。
而李廣田的《秋天》則更像隨筆,用易懂的語言在講述哲理。例如,“我幾乎說不出秋比冬為什麽更好,也許因為那枝頭的幾片黃葉,或是那籬畔的幾朵殘花,在那些上邊,是比較冬天更顯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憶起了生命吧,壹只黃葉,壹片殘英,那在聯系著過去與將來吧。它們將更使人凝視,更使人沈思,更使人懷想及希冀壹些關於生活的事吧。這樣,人曾感到了真實的存在。”
其實,正是“真實”讓作者如此傾心。“給了人更遠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識到了生之實在的,而且給人以“沈著”的力量的,是這正在雕亡著的秋。我愛秋天,我對於這荒涼的秋天有如壹位多年的朋友。在這裏,李廣田更註重說明自己為什麽喜歡的理由——給人予希望和鞭策,這是壹種真實的存在,雕零同時意味著再生,是壹種力量!秋聯系到生命,是壹個聯系著過去和將來的季節,讓人反思,更對未來的憧憬。
文章更側重寫的層面是人生之秋。可以說,很多文章終極就是和我們的時代相結合,或多或少摻和了政治的因素在裏面,而在李廣田的《秋天》裏,我們可以完全忽視他的時代性,獨立地去品味他的文本,賞析它的優美獨到。他站在壹個全新的哲學高度來談,用通俗可懂讓人覺得親切的語言來談,這個是他的高明之處:“現在,將來,世界是真實的,人生是真實的,壹切都是真實的。所有的夢境,所有的幻想,都是無用的了。”“我願走在路上,不願停在途中。”“誰知道幸的不幸與不幸之幸呢?”這些何嘗不是真理的體現呢?而他對人生的解讀讓人覺得很有道理:走在路上,不願停留在途中。
我更願意把“走在路上,不願停留在途中”理解為是壹種態度,積極的態度,或者說進取之道在於積極。但這裏有壹個誤區,有人總認為積極進取就是要創造輝煌。但我的意思非常明了:積極進取了,能創造輝煌,當然好;但輝煌只是壹個不關乎意料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積極進取而又踏實沈著的人生態度或人生之路。能做到這壹點,就已經很夠了。或許,人生的意義就在此吧。我們要“走在道上”,不能“停在途中”。
李廣田的語言清秀雋永,如話家常,更像和讀者在對話,而不是像林語堂那樣子自己悠然自由,思緒飄飛。以“生活,總是這樣散文似地過去了”這樣的字眼開頭,和其他文本的絢麗比起來清新很多,不禁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末尾“我愛秋天,我對於這荒涼的秋天有如壹位多年的朋友。”也是淡淡的,很美的。在文本中還出現了這樣的壹句話:“話說得有些遠了”,繼而把讀者拉回來,看到這裏我報以淡淡的壹笑,仿佛他就是在和我們對話,沒有生疏的感覺,興之所至,文之所至。這樣子的文字讓人珍惜。沒有晦澀難懂,就像壹個老朋友在秋日的下午,對話閑聊拉家常,***同抒發對秋的感悟,對人生的看法,讓人覺得無限親切。
但是並不是說他的語言沒有文采,“壹只黃葉,壹片殘英”“壹只黃葉在枝頭搖擺著,妳會覺到它即刻就有墮下來的危機,而當妳踽踽地踏著地下的枯葉,聽到那簌簌的聲息,忽而又有壹只落葉輕輕地滑過妳的肩背飛了下來時,妳將感到了什麽呢?”這些句子適合朗誦, 沒有美好的文字怎麽能讓人有美的享受呢?壹葉而知天下秋!
在寫作《秋天》的時候,我相信作者的思維是跳躍的,沒有束縛,壹切任自己馳騁。寫到哪裏便是哪裏,讀者跟著他的思維是壹種享受。文章耐人尋味,值得我們去咀嚼的魅力需要我們細心的閱讀才能把握潛伏在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思緒,由秋到人生哲理。
說了這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麽,但是知道自己喜歡上了這些讓人享受的文字,他們是經典的,經過了時代的蕩滌留了下來,我們可以從中獲得美的享受。林語堂和李廣田的秋天是壹種哲學,需要我們去慢慢體會方知他們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