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的歷史上,襄陽之戰是南宋與蒙古之間壹次重要的戰爭。襄陽城的失守才導致了南宋政權的覆滅,作為襄陽守將的呂文煥更是令人惋惜。?
公元1268年,忽必烈發起了最後壹次的襄陽之戰。而作為襄陽知府兼任京西安撫副使的呂文煥扛起了守衛襄陽的責任。蒙古軍隊集結投降蒙古的水軍7萬人以及5000余艏船只對襄陽城發動了進攻。同時,蒙古軍隊還切斷了襄陽城與外界的所有聯系。此時的襄陽已經成了壹座孤城。
南宋朝廷也意識到了襄陽的重要性,曾經多次派遣援軍前往救援襄陽城。但是忽必烈為了這壹戰可是整整用了五年時間的準備。蒙古鐵騎早就嚴陣以待。宋軍的救援是那麽的蒼白無力。根本無法突破蒙古人建立起來的防線。而另壹邊,面對蒙古軍隊壹次又壹次的進攻,宋軍在呂文煥的帶領下沈著應對。使得蒙古軍隊多次在襄陽城下吃虧。
而在呂文煥困守孤城的時候,南宋朝廷居然起了臨陣換將的心思。他們竟然想讓高達代替呂文煥。雖然呂文煥聽到了朝廷要找人來換他,心裏有些不舒服。但是他依舊兢兢業業的為南宋守禦襄陽城。
在呂文煥的帶領之下,襄陽守軍與蒙古軍隊壹打就是四年多。在1272年,南宋深怕襄陽失守,又壹次集結了軍隊由張順、張貴兩兄弟帶領前往襄陽救援。在張氏兄弟的帶領下宋軍成功突破了蒙古人的防線進入襄陽城,而張順則在這壹次支援的路途上戰死。不久之後張貴為了接應範文虎也兵敗被俘,不久遇害。呂文煥為了堅定守衛襄陽的決心,在襄陽城內為張氏兄弟建立廟宇。
時間壹晃,襄陽之戰已經到了第六個年頭,呂文煥帶領的襄陽守軍此時物資已經非常的匱乏了。軍中人人負傷。不久之後,與襄陽護衛犄角的樊城淪陷更是使得襄陽城守軍雪上加霜。在攻破樊城以後,蒙古人為了震懾呂文煥以及襄陽守軍,他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城。
屠城之後,襄陽守軍守城意願也沒有之前那麽堅定了。城內兵盡糧絕。而在經過壹次又壹次支援無果的情況下,南宋朝廷也放棄了對襄陽的救援。這使得襄陽已經沒有守下去的希望了。忽必烈看中機會,選擇招降。
忽必烈派出的大將保證只要守軍投降,蒙古軍隊絕不傷害城中百姓。為取得呂文煥的信任,蒙古使者折箭發誓。為了襄陽百姓,呂文煥妥協了。他決定投降。
呂文煥由壹個忠君愛國的抗蒙名將,帶領孤軍守護襄陽城六年不退。最後,南宋朝廷拋棄了襄陽。這使得他為了權城百姓不得不向蒙古投降。他拋棄了他曾經守護的南宋朝廷,這使得我們不免為他惋惜。而南宋在失去襄陽之後也很快迎來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