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門道這個壹代名將張郃戰死的地方。禮縣鹽官鎮附近的羅堡村與牡丹鄉木道相連壹線,所屬地理位置和史書上記載的木門古道基本吻合。也就是說木門古道地域範圍較廣,天水和禮縣各占壹半。 木門道位於秦州區西南牡丹鄉木門村,東西兩面雄山對峙,壁立千仞,空谷壹線,狀若天然門戶。木門村的東側為王家梁山和張家坪,西側為旋帽梁。峽谷中稠泥河自北向南渙渙流入西漢水,峽谷窄處僅有壹小道可通。大有壹將當關,萬夫莫開的氣概。這樣的壹個得天獨厚的地方,絕對適合古代的戰爭條件。 木門道地名的來歷,在當地有兩種說法。壹說為這裏古時森林茂密,木材資源豐富,時有飛禽猛獸出沒,當地人將其砍伐的木材販運進城必經此路,故名木門道。另壹說為東漢建寧二年,羌眾潰,東奔,復聚射虎谷,分兵守諸谷上下門。穎規壹舉滅之,不欲復令散走,乃遣千人於西縣,結為木柵,廣二十步,長四十裏,遮之……,見於《後漢書·段穎傳》。 木門道自古是街亭、上絡(天水古稱)南入祁山的重要通道。壹千七百多年前,蜀相諸葛亮在這裏運籌帷幄、揮灑自如地指揮蜀軍作戰,在馬謖痛失街亭之後於撤退途中從容而激越地大敗魏兵,射殺魏國名將張郃於木門道。因此,壹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隨著當地旅遊文化的開發逐漸在人們的視線中聲名大噪了起來。 因街亭之戰蜀軍大敗,諸葛亮上表自貶,因此成就了張郃赫赫威名。此時,諸葛亮嘔心瀝血經營的蜀國大好形勢頓時全失,不得不退回漢中。張郃成了蜀軍最可怕的對手,於是諸葛亮恨不得欲置於死地而後快。公元231年,蜀軍終於等來了復仇的機會。諸葛亮在四次伐魏時,命蜀將魏延率壹萬人馬領壹千弓箭手設伏於木門道峽谷,誘引魏之名將張郃誤入此道,被埋伏在此的蜀軍壹舉打敗,張郃中箭身亡,並埋葬於峽谷半山的峰坪之上。 峽谷中昔日茂密的林木早已不復存在,只有壹高8米,頂部面積27平米的鼓形小石山,呈橢圓狀,俗稱石鼓,相傳為諸葛亮在山頂指揮作戰所用的擂鼓臺,後因賢相長逝巨星隕落而自墜谷底。木門道東側張家坪有伏兵灣、拴馬灣,傳說當年蜀軍對魏軍的設伏之處。當地農民耕種時還不斷有古代兵器被翻出泥土,最多的是箭鏃和矛頭,間或也有其它的兵器。那些古老的物件沈埋千年後在太陽光下散發著幽幽青光,也散發著因時間隔絕已久的,如風如雨的絲絲古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