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0多位開國元勛後代齊聚北京,只為紀念他百歲誕辰
1955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壹次授銜的壹千六百壹十三位開國將帥中,有這樣壹群獨特的群體,他們是新中國的獨臂將軍,他們同樣身經百戰、出生入死。用他們各自的感人經歷,濃縮了那個時代***產黨人和革命軍人為之拼搏壹生的理想、信念和事業。
毛主席就曾無限感慨地說道 :“幾千來來,中國有幾個獨臂將軍啊?只有我們***產黨人的軍隊,只有紅軍隊伍才能培養出這樣壹群獨特的軍事人才”。
2018年,壹百多位開國元勛的後人從五湖四海匯聚到了北京,在北京西苑飯店,這些紅色後代們齊聚壹堂,其中甚至還有賀帥的女兒、朱老總的孫子以及周總理的侄子等人。
這些開國元勛的後人齊聚在北京,就是為了紀念壹位獨臂開國將軍的百年誕辰。這位獨臂將軍是誰?為什麽會有這麽多的元勛後代如此隆重的紀念他?
像這樣特別隆重,而且革命後代雲集的紀念活動可以說是並不多的,這也說明了這名開國將軍曾經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之大,以及他受人尊敬、人緣之好。
這個將軍就是彭清雲少將,壹位出生在江西的解放軍悍將。
1918年,彭清雲出生在江西永新縣的壹個佃農家中。永新縣稱得上是紅色革命的搖籃,著名的三灣改編就是在永新縣三灣村。正是有了這壹次對人民軍隊的改編和思想改造,才確保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做到如臂使指的指揮。
永新縣還是著名的將軍縣,先後有四十多位將軍從永新縣誕生,彭清雲將軍就是其中之壹。毛主席當年還留下了“看永新壹縣,比看壹國還重要”的感慨,由此可見永新縣在 歷史 中的作用和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
出生在這樣的革命環境中,彭清雲從小就聽著紅軍的故事長大, 十二歲時就參加了***青團,開始革命,認識到只有***產黨才能救中國。
1933年,彭清雲正式加入紅軍,開始了其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
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彭清雲從小就熱愛學習,不放過任何壹次可以學習的機會。即使小時候備受地主劣紳的壓迫,但彭清雲從不向命運低頭,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毅頑強的性格。
好在彭清雲的父母比較開明,願意傾其所能地給孩子提供教育,這在文盲率極高的舊中國是難能可貴的。也正是因為讀書求學,彭清雲才接觸到了革命思想和進步書籍,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幹革命同樣需要有文化,彭清雲會讀書識字,就相對會有更多的機會。加入***青團後不久,他就被派去湘贛省委團校學習、進修,在學習結束後還做了團省委的巡視員,那時候的彭清雲也不過才十二三歲。
等到十五歲參加紅軍後,彭清雲就開始和大家壹起戰鬥,還在第二年的戰鬥中不幸右臂受傷。在紅軍的隊伍中,他成長十分迅速,將“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的紅軍紀律牢記在心,堅決不拿群眾的壹針壹線。
1934年10月,紅二、六軍團會師後北上,彭清雲跟隨部隊轉移。第二年4月,該部分紅軍在黔東印江縣的陳家河鎮遭遇到國民黨軍李延齡旅的“圍剿”,賀龍總指揮當機立斷決定與敵人打上壹仗,挫敗其囂張氣焰。
賀帥說 :“踢開這個絆腳石,咱們繼續向北挺進”,彭清雲當時是紅十七師五十壹團壹連的政治指導員,這個連的當面之敵是國軍的壹個步炮營。
敵人占據了高地,又修築了戰壕,架上了兩門美式大炮。敵我火力懸殊,紅軍當時的裝備即使對比國民黨的雜牌軍仍然差距太多,彭清雲也是第壹次近距離地看到這種美式大炮,被其威力深深震撼了。
看著不時就降落到己方陣地上的炮彈,彭清雲在心裏想 :“要是能把這兩個大家夥弄來該多好,也讓敵人嘗嘗挨炸的滋味”。
紅軍發動總攻,對面國軍猝不及防下潰逃,步炮營也丟盔棄甲的向後逃竄,但他們在慌忙之中卻沒忘了將兩門大炮連推帶拉的拖走,看來這兩門炮也是國軍的心肝寶貝,不願意輕易丟棄。
炮營跑到倉關峪後,壹回頭已經看不到紅軍,就認為暫時安全了,將紅軍甩在了身後,馬上就決定休息,並做飯充饑。
但紅軍實際上是緊追不舍,尤其是彭清雲非常“眼饞”這兩門大炮,更是不願意放棄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與連長商量,二人分別率領隊伍左右包抄,吃下這股潰軍。
連長帶著二排、三排從右側出擊,彭清雲則率領壹排戰士從左邊迂回,向半山腰的敵軍炮營襲去。彭清雲本就是在山裏長大,翻山越嶺是小菜壹碟。彼時只有十七歲的彭清雲率領戰士們猶如神兵天降壹般出現在毫無準備的炮營面前,大聲吼道 :“繳槍不殺”。
敵人的炮營營長還想掙紮幾下,躲在大炮後面組織零星反抗,但彭清雲壹槍就將其撂倒。營長壹死,敵人群龍無首,很快就舉手投降。彭清雲也和紅軍戰士們繳獲了兩門大炮和幾發炮彈。
看著威風凜凜的大炮,彭清雲的心裏非常高興,大家奔走相告,都非常興奮,歡呼著紅六軍團有大炮了。
早在1934年8月時,彭清雲就跟隨部隊撤離西進,彭清雲之前在湘贛軍分區紅軍黨校學習,由於局勢的惡化,紅軍學校也要做出決斷。壹部分人被組織留下和赤衛隊壹起組織當地群眾繼續鬥爭,而另壹部分人則跟隨部隊轉移,彭清雲就在轉移人員之中。
由於彭清雲是永新縣本地人,而部隊也駐紮在永新縣的壹處山區裏,出發之前,彭清雲的家人都前來為其送別。
彭清雲的母親帶著幼小的弟弟從村子趕來,看著母親和年幼的弟弟,想到即將與親人分別,縱使已經被革命隊伍熏陶和教育的彭清雲也忍不住潸然淚下,心中十分不舍。但作為壹名紅軍戰士,也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十六歲的彭清雲已經蛻變成了壹名思想成熟、有理想、有信仰的革命者。
“家裏也沒有什麽好東西了,這壹塊臘肉妳拿去,和戰友們在路上吃吧,弟弟妹妹們都舍不得吃,給妳留下的”,母親緊緊拉著兒子的手,對彭清雲說道。
“娘,這怎樣使得,留給弟弟妹妹們吧,妳們在家也不容易,我沒事”彭清雲強忍著離別時的悲傷,拒絕道。
彭清雲的母親是壹位慈祥而又堅強的農村婦女,她含辛茹苦地生養了十二個子女。和所有前來送行的鄉親們壹樣,彭清雲的母親壹遍遍地叮囑著兒子,說得最多的就是讓他壹定要活著回來。
只是,沒想到這竟然是彭清雲和其母親最後的訣別。令人感嘆的是,當時的永新縣有五萬多名子弟兵跟隨紅軍走出井岡山去鬧革命,他們跟著***產黨人打天下,為所有受到剝削和壓榨的窮苦老百姓打出壹個朗朗晴天。
在紅六軍團甚至還專門設了壹個永新團,這些來自永新縣的子弟兵們,在戰鬥中浴血奮戰、英勇頑強,為革命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能夠回到家鄉。
長征開始後,彭清雲在紅軍學校的政治隊擔任指導員,紅軍學校主要擔負的是掩護和保護領導機關的任務。就在大部隊出發兩三天後,敵人就察覺了紅二、六軍團的動向,派出了飛機進行轟炸,試圖阻止紅軍前進的腳步。
強渡澧水時,彭清雲和紅軍學校的戰友們被迫躲在壹處很大的桔園中,天上還不斷有國軍飛機的偵察和轟炸,形勢十分危險。
當時的紅軍已經連續行軍了好幾天,戰士們又累又餓又渴,而桔園裏的桔子已經成熟,那些墜在枝頭沈甸甸的果實又大又紅,非常的饞人。
彭清雲看著紅彤彤的桔子,也忍不住地流口水,這是本能的反應,但是他牢牢記住了“三大紀律八項註意”,作為壹名紅軍的光榮和使命時刻提醒他不能像國民黨士兵壹樣隨意糟蹋老百姓的財產。
彭清雲深知戰士們的想法,也知道他們如同自己壹樣在強忍著口水,於是,作為指導員的彭清雲向戰友們強調了紀律,又做了壹番思想工作,使得紅軍戰士們壹個個打消了摘幾個充饑的念頭。
實際上,紅六軍團的許多戰士都是從井岡山走出來的,他們又經歷了三灣改編,思想上已經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政治覺悟非常高,他們也牢牢記著紅軍鐵壹般的紀律,堅決不拿百姓的壹個桔子。
正是這樣的精神和信念支撐著彭清雲和他的戰友們成功走完長征,從壹個勝利走向另壹個勝利,最終取得革命成功。
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經過整編,成為了紅二方面軍,隨後繼續從甘孜北上,進入了茫茫的阿壩草原。那個時候的草原基本就是無人區,許多戰士因為饑餓和疾病都倒在了過草地的路上。
進入藏區草原後,彭清雲有壹天帶隊出去籌糧,他們在壹處被廢棄的草堆下面發現了壹個地窖,地窖裏藏有好幾百斤的糧食,這壹發現令眾人興奮不已。但是早就饑腸轆轆的戰士們卻舍不得吃壹口,而是急忙將這些糧食往回運。戰士們這種自覺遵守紀律和為大家著想的行為令人感動。
過了臘子口後,彭清雲得了風寒,後來病越來越重,連組織特批的騾子都騎不了了,無奈之下,他為了不拖累大部隊,就主動交出了手槍、子彈和騾子。好在他不久之後就被路過的壹支四方面軍部隊發現,並被送到醫院救治,最後跟隨四方面軍走出了草地。
1936年底,彭清雲到達陜甘寧地區,經過千辛萬苦才終於重回到了老部隊紅六軍團。
抗戰勝利後,彭清雲成為了八路軍120師359旅719團的營教導員。在八路軍系列中,359旅可能不是最能打的,但卻是婦孺皆知的“模範旅”。“又戰鬥來又生產,三五九旅是模範”這首朗朗上口的《南泥灣》使得全國人民都認識了這支將“爛泥灣”變成“好江南”的部隊。
1938年10月,日本獨立混成第二旅團的旅團常岡寬治到前線親自督戰。旅團長的到來令鬼子興奮異常,而我八路軍也及時掌握了這壹情報,719團決定在山西廣靈縣的邵家莊打壹個伏擊。
彭清雲作為719團壹營的教導員,也親臨前線和鬼子戰鬥。但是當時彭清雲所部遭到了日軍的重點攻擊,日軍分三面向壹營攻擊,還占據著有利地形,並且架設了重機槍對壹營陣地進行火力輸出。鬼子機槍給了壹營極大的威脅,時刻吞噬著戰士們的生命。
為此,團長賀慶積當即命令彭清雲壹定要拔除敵人的這挺重機槍,甚至還要將其奪回來。
彭清雲接到命令後沒有片刻停留的就向日軍攻過去,彭清雲的出擊引起了日軍註意,在沖到離敵人陣地很近的地方後,日軍集中火力向彭清雲部射擊。在日軍強大火力下,彭清雲不幸右臂關節處中彈,血流不止,但是打紅眼的彭清雲重傷不退,繼續帶領戰士們向日軍進攻。
彭清雲頑強作戰,率領戰士們最終奪下了鬼子的重機槍,並立即將這挺機槍調轉槍口向日軍射擊。
隨著戰場形勢的突變,彭清雲成功壓制了日軍火力,而後他又帶領部隊攻到了常岡寬治的指揮所,看見壹個胖子指揮官正在指揮作戰,彭清雲想都沒想的就擡手壹槍,打中了這名日軍軍官,此人正是常岡寬治。
只可惜,這名日軍旅團長並沒有被壹槍斃命,但他的重傷還是令日軍方寸大亂,失去了抵抗能力。
這是壹場殘酷的阻擊戰,三五九旅也損失了好幾名連長和指導員,但戰果卻是十分豐厚的,不僅消滅了五百多名日軍、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還擊中了日軍的旅團長,可謂是大大漲了我軍誌氣,可喜可賀。
戰鬥結束後,彭清雲被送往醫院進行救治,那時候的八路軍物資奇缺,醫療物資也十分簡陋、短缺。最開始,醫生只是給彭清雲做了簡單的清洗、消毒和包紮。由於沒有X光機,也根本無法檢查傷口內部的情況。
三天之後,傷口開始發作,裏面已經開始潰爛了,而兩天之後進壹步惡化,還有鮮血從傷口處往外湧。同時,彭清雲也感動傷口處壹陣陣的疼痛,有時候甚至還會昏迷,這種情況非常危急,如果不緊急處置,很可能導致並發癥,嚴重時還會危急生命。
王震旅長得知消息後,立即向正在前線的白求恩大夫求救,等到白求恩趕到後,發現彭清雲將軍的情況不容樂觀,他做了幾次手術,無法縫合血管頭,發現血管頭已經壞死。
“為了挽救彭同誌的生命,只能截肢”,359旅衛生部部長潘世征客串翻譯,傳達了白求恩的診療意見,事不宜遲,組織上最終決定充分尊重白求恩的意見,並請他為彭清雲將軍進行截肢手術。
手術後,彭清雲昏迷了足足四天,直到第五天才蘇醒。令彭清雲沒想到的是,在他失血過多的時候,白求恩為了救他,還主動提出自己是O型血,給他輸血。
“是白求恩醫生和潘部長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得知這些情況後,彭清雲熱淚盈眶,感動地說道。
之後,彭清雲將軍就成為了壹名獨臂將軍,繼續為革命事業而戰鬥。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彭清雲作為141師政委出國作戰,羅盛教是 師直屬偵察連的壹名文書。
1952年1月,羅盛教為了救朝鮮落水少年崔瑩,縱身跳入冰窟中,最終不幸犧牲,而朝鮮少年卻得救了。
彭清雲得知羅盛教的港光榮事跡後,敏銳意識到羅盛教的行為是國際主義精神的又壹典範,應該大力倡導、發揚,向上級作了詳細匯報。
不久之後,誌願軍廣大指戰員中掀起了學習羅盛教國際主義精神的熱潮,也激發了大家的鬥誌。朝鮮領導人也親自為羅盛教烈士的紀念碑題詞。
羅盛教烈士的英雄故事能夠被傳唱至今,與彭清雲的推動有莫大關系。
1955年,彭清雲將軍迎來了軍旅生涯最高光的時刻, 被授銜為開國少將,載入史冊。
2008年,在將軍百年誕辰之際,壹百多位革命元勛的後代齊聚壹堂,紀念著將軍,大家細細咀嚼這“半身獨臂、壹生許國”的八個大字,認為這是對將軍燦爛壹生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