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是羊年。
乙未年,公歷平年,***365天,53周。農歷乙未年,無閏月,***354天。21世紀第2個10年。中國春節2月19日,恰逢雨水節氣,故2015年是21世紀春節最晚,有史以來春節第二晚的年份。
農歷通過朔望日與月度的配合,通過二十四節氣與太陽年的配合,讓中國人長期生活在與日月協調的時間框架之中,將歲首規定在立春附近,春夏秋冬在歲年周期中流轉循環。中國人圍繞時序節點形成了壹系列的文化活動習慣,這些習俗模式就構成了傳統節日的原型。
漢魏時期出現了四季錯落有致的節日體系,如正月大年、元宵,二月春社日、三月上巳、四月寒食清明、五月端午、六月嘗新、七月乞巧、八月秋社,後來的中秋,九月重陽、十月秦歲首、十壹月冬至、十二月臘八、除夕等。
二十四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廿四節氣與幹支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壹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在歷史發展中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歷,成為農歷的壹個重要部分。
廿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在我國傳統農耕社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壹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