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什麽是家教與家風

什麽是家教與家風

對中國人來說,有家就有家風。

從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訓、家譜,到普通百姓父母長輩的壹言壹行,家規、家教形式不同,傳遞的都是壹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

“栽什麽樹苗結什麽果,撒什麽種子開什麽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紅燈記》裏的這些唱詞,也是在告訴我們人的成長與家庭環境、家風、家規等密切相關。

央視紀錄片《家風》,以古代著名家訓為切入口,講述中國著名家族的家風歷史脈絡,以及壹個個家族對傳統美德的執著追求,體現中國人超越時代的家族凝聚力與責任感,小美在此推薦給妳,值得壹看!

01 家風:孕育(上集)

家風,影響著壹個家族每壹代人的成長。

萬丈高樓始於基,壹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壹個人和壹家人成長的“地基”,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我們熟知的大家。

曾國藩的家風,其家風文化的核心是勤與儉,曾國藩家書中出現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勤”與“儉”,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為曾家突出的家風文化。

顏氏家族中,除了顏之推,主要通過講述觀眾熟悉的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闡釋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的《顏氏家訓》。

錢氏家族中,講述了人們熟知的錢穆、錢偉長的故事,回答了錢氏家族為什麽會出那麽多院士的疑問。

通過聚焦譚氏家族中譚正巖的敬業,我們看到了從譚鑫培到譚正巖這個七代京劇世家德藝兼優的家風。

當鏡頭把觀眾帶到重慶的新葉村時,原來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中,許多路面是由壹塊塊石板連接而成,是為了讀書人“足不涉泥,雨不濕靴”而著意鋪設的。

紀錄片自古至今,從城市到鄉村,令觀眾感受到家風文化源遠流長,“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02 家風:傳承(下集)

家風的形成不是壹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綿延不斷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風氣。

紀錄片從清代曾國藩的家風講起,接著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國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記載的家訓——《顏氏家訓》。顏氏家族把“讀書做人”作為家風的核心,把先居家盡孝,才能為國盡忠作為家風的要義。

接著講述的《錢氏家訓》《朱子家訓》壹脈相承,“讀書報國”的家風,成就了錢氏家族。

“讀書修身”,成了新葉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

我們的家風在壹個***性家風文化的影響下,每個家族又有其鮮明的家風特征。

傳統中國,“家國壹體”,“家”是縮小的“國”,“國”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風家教也在歲月的積澱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作家馬伯庸曾寫過這樣壹段話:

壹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壹件上好的古董。

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壹樣,會裹著壹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沈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壹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壹部分。

家風,中華文化的縮影,文明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