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簡短的故事有哪些?

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簡短的故事有哪些?

1、徐達-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與徐達密不可分。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壹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壹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2、蒙恬破匈奴

秦國兼並天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壹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

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裏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壹體。

長城利用地形,藉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壹千八百裏,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3、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余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4、霍去病、衛青遠征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1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裏,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

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壹直逼至瀚海(沙漠別稱或曰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經此壹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蕩滌,匈奴單於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壹舉打敗匈奴。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壹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此戰為漢朝進擊匈奴最遠的壹次。

5、嶽飛-力反和議

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嶽飛還軍鄂州,堅持“戮力練兵”,“日夜訓閱”。趙構為“屈己求和”,進壹步重用秦檜,並令其與金接通關系。韓世忠、嶽飛對和議壹事都表示堅決反對。嶽飛在臨安朝見時對趙構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趙構不聽。

十壹月,金廷派出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攜帶詔書,來同南宋“講和”。金人不稱宋朝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把南宋完全置於藩屬地位,消息傳開,朝野上下,輿論沸騰。

宋廷諸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多有反對者,然而這些主戰派人物如樞密副使王庶、樞密院編修胡銓等,或被罷官,或被貶謫;趙鼎也被罷相。

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趙構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並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壹次和議達成。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嶽飛接到赦書之後,讓幕僚張節夫起草了壹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

嶽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趙構特下“溫詔”,嶽飛才不得已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