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如何評價電影《浪潮》和《死亡詩社》?

如何評價電影《浪潮》和《死亡詩社》?

《浪潮》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講的是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組織新法西斯主義僅僅需要壹星期。

電影中文格爾老師本來只是想通過這樣壹個試驗讓學生來認清獨裁專制的法西斯主義的本質。但是這群壹開始只是想混學分的學生們的頭腦迅速被強大的精神力量給格式化了。他們馬上陷入到壹種強大的集體無意識中去,他們給自己的組織取名“浪潮”,還自發地統壹了制服,越來越多的學生給快速洗腦,他們自己建立了自己的網站,繪制了統壹的圖標,還統壹了見面打招呼的手勢——右手在胸前做浪潮狀。狂熱的學生占據了運動場,不讓別人進入,壹位叫蒂姆的學生還從網上購買了手槍,並寸步不離文格爾先生,稱要保護好“領袖”……

事情發展得不可收拾了,文格爾先生在手球比賽中發現了事態的嚴重性,決定停止浪潮,但是事態已經不可控制,最後在集會上文格爾宣布解散浪潮並由此告訴同學們這就是法西斯主義的由來。這時,悲劇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狂熱的蒂姆不願意看到浪潮的解散,於是開槍在同學射擊,並飲彈自殺……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威爾頓預科學院壹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授學生,可是新學期來校的新文學老師基廷卻壹改學校的常規,讓自己班上的學生們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學生們的能力。他告訴學生們要“把握當下”,並以該原則行事。在教學的第壹堂課上,基廷並沒有在教室裏上課,而是領同學們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去聆聽死者的聲音,並去領悟的生命的真諦。基廷甚至要求學生將課本中古板老套的內容撕去,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始懂得自己的興趣、愛好、前途和目標。他的學生們甚至於反抗學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於該校學生時代參與過的秘密小組——死亡詩社,在校外很遠的山洞中探討詩歌、人生。但不久後,學校發現這個小組,校方對基廷老師教育方法十分反對。

基廷的學生尼爾熱愛表演,並在壹次演出上大獲成功。但他父親堅決反對,並將他帶回家決定第二天讓其轉學。尼爾極度痛苦卻無法傾訴,在當晚自殺了。小組成員之壹卡梅隆出賣了他們。校方逼小組成員在聲明上簽字,將責任推卸與基廷身上,將他開除出學校。在老師要離開學校的時候,學生們站立在桌上,說著"哦,船長,我的船長!"

兩部電影的結局都是老師作為了替罪羊,黯然離開。《死亡詩社》講述精英私立學校的學生們如何在老師的影響下開始獨立思考,試圖擺脫學校專制守舊的的桎錮。《浪潮》描述如今的公立學校,素來標榜崇尚自由與個性的學生在老師突發奇想開始的壹個獨裁試驗裏,如何進入壹種法西斯式的集體無意識。

相隔二十年的這兩部片子倒像是壹個開頭和壹個結尾,二十年前敲響的希望的鐘,二十年後卻回響著警示的余音。《死亡詩社》中追求人格之獨立、精神之自由的主題相對簡單,《浪潮》中學生們如何從自由散漫的無政府主義傾向主動轉變成激進的高度集體主義的團體更為令人深思。

真正的精神自由需要的從來都是理性,而不是激情。兩部片中的學生都包含激情,他們個性豐富、多才多藝。他們願意改變以及大膽嘗試,所以當壹位與眾不同的老師出現在他們身邊引導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聽老師的話,贊同老師的做法甚至盲目地崇拜他。《浪潮》中的老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法西斯主義的生成,自己當了壹次獨裁者,壹開始他的頭腦很清醒,還想方設法營造這樣的壹種氛圍。可是過了三天,老師慢慢地變成獨裁者,他很享受這種“萬人之上”的感覺,他與妻子鬧僵,說出了很傷人的話。還好他最終回頭,避免了更大悲劇的發生。

《死亡詩社》裏的那個學校有點象我們現在的高中,註重的是升學率,註重的是紀律。而紀律就意味著排斥多樣性,排斥不同意見,用剛性的手段求得劃壹。老師是作為壹名知識的灌輸者的角色存在著。而這時出現了壹位英語老師,他的口號是享受生活,他的信念是讓學生們自己思考,自己選擇。我不反對老師的想法,但是他的教育理念與學校的教育目標發生了沖突,結局已經註定。

特別是撕書這壹段,我覺得做得非常不地道。首先,他先叫學生們撕書,然後才告訴他們具體理由。所以孩子們在撕書的時候,臉上興奮的表情不是因為自己懂得了什麽真理,而是這壹純粹的“叛逆行動”引發的荷爾蒙增加。當然這也可以說是基廷的壹種策略,先叫他們行動,然後在進行理論說教的時候就會獲得壹種***同情感上的支持。其次,這種行為從表面上看是引發孩子們自由思考,不被規矩束縛。但是換個角度看,他只是因為不認同另壹位博士的教學理念,就強迫學生們全部撕掉他的導言——這難道不是另壹種意義上的專制思想嗎?如果是自己壹個人做學問,對別人的理解不贊同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基廷是老師。當他強迫所有人接受他的思維時,不管他的思維是要求自由還是要求束縛——這已與思維內容無關——這種做法本身就已經帶有了他所批判的東西的色彩。

兩部電影都是由於教師教育方式的無節制性與教育理念的片面化,導致這些本身正確的情感最終走向反面。老師針對青年學生這壹易情緒化、渴望先鋒思維的特殊群體沒有把握好教育的“度”。

兩部電影內容上可以說對立也可以說相同,《死亡詩社》中的“自由獨立”思想恰好對立《浪潮》的“極權主義”,內容相反但模式幾乎壹模壹樣的教育路線。最後的悲劇結尾與這部影片也驚人的類似,壹個孩子吞槍自殺了,少數幾個保持頭腦清醒的學生也沒能挽回這個悲劇。雖然《浪潮》我更願意用壹種非理性化的思路考慮,它的重點並不在教育上,但是也不妨礙從這個方面稍作對比。不聽從於自己者,必將聽命於他人。人壹生總會有壹些階段需要“聽於他人”的。而這個“他人”究竟值不值得聽,怎樣去聽,聽些什麽,實在是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