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壹張讓戰爭提前結束的照片,戰火中的女孩如今過得怎麽樣了?

壹張讓戰爭提前結束的照片,戰火中的女孩如今過得怎麽樣了?

戰爭對人造成的不止是身體上的外傷,更是心理上的內傷。越南壹名叫潘金淑的女孩註定要在外傷與內傷的侵害下度過疼痛的壹生。

1972年6月8日,美軍繼續對越南進行轟炸。這天,年僅9歲的潘金淑被汽油彈擊中,大火迅速在她身上燃燒,她壹邊竭力嘶吼,壹邊迅速脫掉衣服,赤身在大街上奮力奔跑。而在她身旁,是與她同樣惶恐的弟弟妹妹,在她身後,是壹群眼裏只有勝負的美國士兵。

這壹幕,深深地刺痛了在場的壹位戰地記者黃功吾,他先用相機記錄下了這壹幕,而後將潘金淑送去了醫院。之後,他將沖洗出來的照片命名為《戰火中的女孩》。這張照片被刊登在了美國的報紙上並獲得了新聞界的最高殊榮——普利策新聞照片獎。

不久後,在外界的呼喚下,越戰終於從現實走向了歷史。而潘金淑,作為被戰爭侵害的歷史見證人,被當成了活標本以示戰爭的殘酷。

黃功吾將潘金淑送去醫院後,醫院竭力搶救,雖然保住了壹條命,但住了長達14個月的醫院,並先後經歷了17次手術。於壹個9歲的小女孩而言,要經受的皮肉之痛可想而知。

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潘金淑不僅要經常去醫院復檢,更要面對那些反宣傳記者的采訪。他們壹次次觸及痛楚的靈魂發問,像刀壹樣架在潘金淑脖子上、刻在潘金淑的心頭,逼迫她去回味那讓人苦不堪言的過去。漸漸地,她不想再面對這樣的精神折磨,只想遠離媒體的喧囂,尋找壹個僻靜之地以充實自我、治愈內傷。

1986年,在越南政府的幫助下,潘金淑去了古巴學醫。在這期間,她遇到了身為外交官的丈夫裴輝全。1992年,兩人在古巴舉行了婚禮。

結婚後,潘金淑無比希望過上無人打擾的平靜生活,但記者總是時不時地來煩擾她,讓她身心俱疲。後來,她向越南政府申請了去往莫斯科的蜜月旅行,但其實是壹個逃離計劃。在蜜月途中,他們又前往了加拿大,希望從此以後可以收獲真正的清凈日子。在加拿大,她希望通過基督教來忘掉曾經的苦痛回憶以及寬恕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事實上,她也做到了。不久後,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壹家人其樂融融,十分幸福。

可這樣的日子僅持續了3年,他們的行蹤就又被記者發現了。壹個名叫喬·麥克納利的攝影師希望記錄潘金淑當下的生活狀態,盡管潘金淑不是很願意,但出於禮貌,她還是答應了。攝影師為了追求真實,總是在不經意之間抓拍潘金淑的生活狀態,其中壹張潘金淑給孩子餵奶的照片,後來被刊登在了報紙上,再次引發了輿論。潘金淑也再次走入了大眾視野。

可這壹次,她決定不再沈默,因為她已經是壹個母親,她不希望因為戰爭給任何壹個孩子留下壹生的創傷,不要像她,壹輩子都在為逃離和治愈奔波。後來,潘金淑出任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活動家和親善大使。盡管身負光環和榮譽,但直到2015年,她仍然在進行激光手術治療,以減輕在戰爭中遺留下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