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司馬南提出壹系列問題,聯想的歷史問題才再次暴露在公眾面前。有哪些問題?聯想柳傳誌該如何應對?
在柳傳誌的帶領下,聯想取得了很多輝煌的市場成績,銷量全球第壹也不是第壹次了。但對於這樣的市場表現,在大多數人眼裏算不了什麽。可能我會誇聯想營銷手段好,但是我想數壹數聯想掌握了多少核心技術,卻發現數不出來。
由於沒有可以獲得的核心技術,外界對聯想是否是壹家科技公司產生了懷疑。聯想明明營收不錯,為什麽每年投入研發的比例只有3%左右?聯想的錢去哪了?
司馬南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之前司馬南問聯想的六個問題中,聯想高管的薪酬和柳傳誌的養老金是否高達1億元都在其中。
如果高管薪酬真的太高,柳傳誌的養老金達到1億,那麽R&D投資相對較少也就可以理解了。科研投入少,但很舍得在高管身上花錢。
因為這壹系列的問題,聯想再次處於風口浪尖。但司馬南的質疑只是壹個開始,引出更多的內幕信息和更多人的參與。
比如胡錫進提出,聯想幾億或者幾千萬的高薪是不合理的,聯想應該做出調整。此外,前中科院幹部夏出面力挺原聯想總工程師、後被聯想辭退的倪光南。
此外,管理咨詢專家李肅舉報了壹位聯想股東,指出了壹些不作為和不公平的行為。
事情變得越來越復雜,同時聯想事件也變得更加多變。起初,司馬南可能只是想讓聯想對相關問題做出回應,但此時,估計吃瓜群眾已經來不及收到新消息了。
從頭到尾,聯想只做了壹個無關緊要的回應,稱在與中科院的股權轉讓中,手續齊全,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司馬南和公眾並不買賬。司馬南直言,事情不可能是這樣的,更多的人是問號。
言下之意,聯想是否有國有資產流失還存在不確定性。僅僅依靠聯想自己的回應並不能說明什麽。這就像壹個被懷疑是小偷的人在自己家裏告訴自己沒有偷東西。小偷認為他很清楚,但他做的壹切,公平和舒適。
其實誰也不希望聯想發展成這樣的局面,他們從壹開始就對聯想抱有很大的期望。
很多人拿聯想和華為比較。本來聯想就比華為有更深的底蘊。聯想是中科院11人創辦的,也有國資背景。任鄭飛只能靠自己創造壹個世界。
二三十年過去了,聯想和華為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大相徑庭。
聯想從中科院控股100%的企業變成了以劉、楊為首的民營公司。即使當時有股改的制度和舉措,但誰知道過程中有沒有黑幕操縱和手段?
似乎為了探究此事,據悉國家已經成立了調查組。根據司馬南的帖子,上面的人已經成立了調查小組,應該會重新調查過去。柳傳誌能不能糊弄過去,看自然。
如果當年真的什麽都沒有,現在會成立調查組嗎?或許是因為有疑問,所以有必要再拿出來。即使歷史久遠,也總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蛛絲馬跡。
柳傳誌該如何應對?如果司馬南的消息是正確的,它可能真的取決於自然。
因為毫無疑問柳傳誌說了算,誰知道真相是什麽。柳傳誌唯壹的回應就是順其自然。如果他試圖改變壹切,掩蓋壹些歷史痕跡,壹旦被發現,就要自己小心了。
柳傳誌的時代即將結束。經過這段爭議期後,隨著國家調查小組的成立,可能會告壹段落。
但是,沒有關於調查小組的官方公告。司馬南是想把聯想和攪局者混為壹談,還是另有目的,還有待觀察。但考慮到司馬南在業內的聲譽和影響力,得到壹些公眾得不到的消息也不是不可能。另外,這件事很嚴重,司馬南不太可能會胡說八道。估計有壹些動作。
柳傳誌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聯想要想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就應該樹立新的目標。不能總靠“貿易技術”,必要的時候得有核心技術在手。
聯想應該追求科技的星空,而不是只為自己賺錢,而忽略壹個企業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聯想高管可以拿高薪,但是要做出相應的貢獻。打破輿論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實力說話,用核心技術證明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