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趕鳳儀街

趕鳳儀街

羅幫義文

10日,早上起床老婆就邀約到大理市鳳儀鎮趕街,我們雲南人說趕街可能北方人聽不懂,其實就是趕集。

鳳儀鎮的趕街日是每逢5號和10號進行,來到這個城市,除了會到附近菜市場或超市買菜或買日常用品逛逛,對附近鄉鎮趕街日幾乎不了解。對鄉鎮的街天那種場面慢慢地在記憶中模糊。

鳳儀鎮大理市轄鎮。1958年為鳳儀公社,1962年設區,1964年改公社,1983年復設區,1987年建鎮。位於市境東南部,距市府駐地12公裏。面積344平方公裏,人口6.9萬。320國道過境。轄鳳鳴、滿江、石龍、華營、雲浪、莊科、東山、芝華、樂和、錦阜、豐樂、江西、吉祥、三哨、後山15個行政村。鄉鎮企業有建築、建材、鋼材、木器加工、飲食服務。農業主產稻谷、玉米、小麥、蠶豆、烤煙。

 鳳儀鎮位於大理市東南部。面積304(壹說307.9)平方千米,其中鎮區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7.0萬人(2006年),有白、漢、回、彜等12個民族。轄鳳鳴、後山、三哨、吉祥、豐樂、江西、錦阜、樂和、東山、石龍、莊科、雲浪、華營13個行政村,80個自然村,134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鳳儀,距下關11千米。

 地處雲嶺余脈老君山點蒼山南緣,哀牢山起點北端,屬滇西中山寬谷洪積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從1980米至3117.9米,山區占81.9%,壩區為18.1%。波羅江自南向北註入洱海。楚大高速公路、320國道、廣大鐵路、鳳太公路、環海公路、新民航路穿境而過。

 據大理相關資料介紹,該鎮1958年為鳳儀公社,1962年設區,1964年改公社,1983年復設區,1987年建鎮。1997年,面積344平方千米,人口6.9萬,轄鳳鳴、滿江、石龍、華營、雲浪、莊科、東山、芝華、樂和、錦阜、豐樂、江西、吉祥、三哨、後山15個行政村。

吃過中午飯,驅車16公裏來到鳳儀集市,剛下車就聽到嘈雜的叫賣聲“橘子10塊4斤,西瓜5塊壹個”“老鼠藥、蒼蠅藥、螞蟻藥便宜賣,不死不要錢”。聽慣了城市裏低音炮的轟鳴,在這雖然說也比較嘈雜的集市聽到這樣真人的聲音,感覺壹切都那麽真實。

四月的天,剛剛過去的9號還感覺在冬季,今天就被炙熱的太陽給了壹個下馬威,沒來得及脫下的冬衣在太陽的劇烈親吻下,讓我全身都冒著汗,自然叫賣的水果就成了首選。

賣水果的商販是來自我州水果之鄉的賓川人,他家有100多畝沃柑,由於今年受疫情影響沒有外邊人來買他只能每天都拉著自家產的水果到全州各縣鄉售賣。鄉鎮的人就是老實,他首先給妳嘗,妳覺得甜才買,我是擠著人群去挑橘子的,沒顧得上嘗分分鐘我就挑了3斤4兩,我壹問,老板說就收妳10元,那4兩送給妳了,從來沒遇到過這樣做買賣的,我壹時被老板這大方給鎮住了,我說這怎麽能行呢?妳從老遠地方拉來也不容易。對買菜和水果,我從開始的不習慣到習慣,來到小城第壹次去附近的農貿市場買菜,我買青菜攤主說4塊壹斤,我剛來城裏不會砍價,就隨手拿了三棵青菜,結果攤主丟到秤上,結果顯示屏出來1斤零5錢,我以為攤主只會收我1斤的錢,可出乎我意料的是收我1斤1兩,還說什麽四舍五入,我很想理論,可老婆說,這些人也就賺分分錢別跟人家計較,從那以後我在城市買菜買肉就沒有商販攤主在我買東西時占過他們壹兩壹分的便宜,我也就再感受不到有人情味。

鳳儀街主街,估計有1000多米,街的兩邊都是商鋪,看得出來,只有在街天來這裏的小商販才以路為市,整條道路的兩邊擺滿各種各樣的貨品,大到家用電器,小到手工小吃,總之,每到街天是鎮裏最熱鬧的時間。迎著路,我走過每個攤前,都會看到攤主熱心地招攬生意,大多數攤主是從城市或其他地方來的,因為他們對每個路過的人都熱情打招呼,目的是賣出自己的商品。小吃是集市少不了的,在鄉下集市,賣小吃的大多數是集市附近的人,隨意看去,熱天涼粉肯定是主打,在攤的前後左右都擺了桌子,桌上人們吃著涼粉,攤上的老板忙得恨不得自己有四只手,壹碗又壹碗被客人自己端去桌上吃。涼粉在我老家都是用豌豆粉來做,我過去壹到熱天也很喜歡吃,到了小城好多次陪老婆去吃,吃不到那種味道,最後我也就不喜歡吃。老婆也加入吃涼粉的隊伍,壹碗3元,數量很多,比起所在小城7元壹碗,這數量是城裏1倍還多點,老婆說太好吃了,我也嘗了壹口,那味道是我多年沒吃到過的記憶味道,我沒說話直接起來向老板要了兩碗,可老板說壹碗就夠了,多了吃不完就浪費了。我還是第壹次聽到要得多還不賣,鄉下人就是實在,在城裏他恨不得讓妳多買點。

吃完涼粉,隨集市而上,就來到了鎮裏的農貿市場。這裏賣著各種剛從地裏收割的各種新鮮蔬菜,賣著自己餵的豬肉、雞肉、牛羊肉。剛進市場門口看到賣菜的人們用白語聊天,因為高峰的早市已過,難得休息的片刻,我在這城市近30年,對白族的語言,能聽懂80%,但不會說。壹看都是本地人在做買賣,價格也很親民,豬後腿肉10元,排骨12元,比城裏超市還便宜,我選了壹扇排骨,上秤2.8斤,老板說是自家養的可以多買點,我說也可以,就讓他滿3斤,毫不猶豫地割了壹坨瘦肉,秤顯示3斤3兩,就算3斤了,老板的大氣讓我感受的了鄉村人的大氣和誠實。接著買菜,這裏的菜基本是論堆來賣,我買了壹堆6棵白菜5塊錢,攤主還送我壹個白蘿蔔,還說如果好吃常來買,白族人都喜歡交朋友,不管妳們認不認識,只要妳和他買上幾回東西,他就會記住妳,等妳下次去肯定會熱情和妳打招呼。

走出農貿市場,街頭的角落裏補鞋的攤子上,壹老大爺正給壹年輕人配鑰匙,補鞋匠是過去鄉街最繁忙的攤位。和老大爺閑聊時,他說他從20歲就開始幹這行當,過去壹年下來可以供全家老小的生活,隨著人們生活越來越好,這行當也就不行了,現在只是舍不得放下這個手藝,每個趕集日都來,不希望賺多少錢,就是來看看熱鬧,說不好能遇到多年不見的朋友。老人對曾經的輝煌滔滔不絕,但對現實他也很坦然,是啊!壹個時代有壹個時代的輝煌,包括集市上那些靠手藝吃飯的人。

逛了4個小時,雖說滿身大汗,但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鄉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