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靈狗》這個班子的班主是王晶,壹個為了取悅觀眾無所不用的的導演,港片興盛的時候,他的三級片和賭片壹度獨步江湖,只是到了香港電影沒落、內地市場坐大的時候了,王班主就有點迷茫,有點失落了,他招牌式的鹹濕微笑就帶了那麽點苦澀了。在用《金錢帝國》表忠心之後,王晶決議用《靈靈狗》打個翻身仗,看了電影之後,感覺王胖子此次上天入地的用力很猛,還拉來了韓三平來給他坐鎮,誓要在內地市場為他的王氏喜劇打出壹片天來。
所謂厚積薄發這樣的詞向來和王晶是聯系不上的,他出片速度很快,反正都是壹些爛熟的招數在不同題材中不同的排列組合,他自己定位於壹個電影匠人,也不介意人們把他和王家衛列為香港電影俗和雅的兩極,但他能夠很聰明地在自己的電影中做與時俱進的融匯和貫通,如果把電影作為壹種流水線上的產品來研發生產的話,電影導演的確是可以成為壹個熟練工種的。
首先我承認《靈靈狗》不是我的那杯茶,但我相信很多人會喜歡,因為這是壹部很純粹的王晶電影,低俗也罷,老套也好,但只要認真去做,不怕搔不到某些觀眾的癢處。王晶的喜劇電影壹向是靠將人物性格極致化來搞笑的,於是古天樂扮演的靈靈狗身上的木訥忠誠和大智若愚被無限放大,再搭配上大S扮演的性格火爆的全武行花癡女友,於是化學反應就出來了。這樣的橋段眼熟嗎?當然,不說《我的野蠻女友》、《我的老婆是大佬》什麽的,這樣的套路王晶自己就克隆過幾次了,但對某些人依舊有效,那就放手去用。值得壹提的是這裏的大S要比在《保持通話》中裝可憐可愛多了,我還是很喜歡她嗲嗲的臺灣腔的,不過演得有點過火,壹過火就顯得假,這也是王晶電影裏人物的通病了,總是做壹些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只要妳沒有推敲小品人物和情節邏輯的合理性的習慣,這裏的不合理也是可以大致忽略掉的。藝術片導演希望看自己電影的觀眾都變成智者甚至哲學家,可以理解其中所有的微言大義;商業片導演希望觀眾看自己電影的時候都變白癡,可以忽略掉壹切連自己都說服不了的牽強和bug。
另壹個被極致化的人物是吳君如扮演的皇後,又見到那個熟悉的吳君如感覺很親切,仿佛又看到了20年前的醜女霸王花,好久沒看過她這麽肆無忌憚的鬼馬表演了,看她出醜曾經是壹種很簡單但很直接的快樂,雖然她的能量依舊很足,表演也很賣力,但現在的觀眾已經不像當年那麽容易被逗笑了。看到她被搞成香蕉的嘴唇,還有她面對魔鏡喃喃自語的場面,想起了《東成西就》裏的梁朝偉和張曼玉……
還有壹個常用的搞笑手段是制造和利用人物反差,這涉及到《靈靈狗》中另外兩個重要的人物。壹個是劉儀偉扮演的皇帝,與人們心目中威嚴、冷酷、殘暴的標準皇帝形象比起來,這個皇帝實在是太親民太寬厚了,甚至可以任由自己的手下把自己打扮成變形金剛放人肉風箏。不過明朝的皇帝本來就有很多不靠譜的,有沈迷做木匠的,有在宮裏開菜市場的,所以這樣的皇帝也並非完全不靠譜。而樊少皇扮演的大反派曹公公(怎麽又是姓曹的太監?)則是另壹種反差效果,樊少皇壹向是以硬朗勇武的形象著稱的,除了《天龍八部》裏的虛竹有點憨直,但總體來說還是陽剛氣十足的,尤以《葉問》中的金山找最為突出,當年在這裏,樊少俠扮演了壹個陰柔狠毒的大太監,舉手投足間還是蠻有意思的。涉及武俠的電影中的大太監通常都是武功高強,這裏也不例外,又是寒冰又是烈火的,我看這裏的武打場面也就是樊少皇不用替身吧。
其實這裏面還是內地演員占了大多數,但在這樣的電影中總是顯得拘謹,也許佟大為的表演更有條理和層次,但顯得遊離,比較難受,小宋佳的剩女公主還算放得開。
其實喜劇電影把人物立住了,基本上也就成功了大半了,剩下的就是些花活了,武打場面基本不失水準,亂七八糟的山寨發明也挺有趣,還有就是臺詞中的自我穿越,連“妳以為妳是牙買加的博爾特”都出來了。這部電影就是這麽壹鍋雜燴,除了軟色情,王晶電影中該有的東西全都有,他能力所及能借鑒的東西也有,沒什麽新鮮的,但覺得王晶還是下了番心思的,當然妳想在這裏看到馮小剛式的話癆段子或寧浩式的黑色幽默那是沒有,港式喜劇就是這樣的套路,癲狂,無厘頭,有點不可理喻,但畢竟在文化貧瘠年代這些人所引發的笑聲伴隨了我們壹代人的成長,它也沒有消亡的理由。就《靈靈狗》這部電影本身與香港喜劇做縱向比較的話,尚屬中上之作,這也就是我題目中所說的“超水平發揮”的原因。
但不管怎麽說,這還是壹個草臺班子的套路化表演,也沒法和周星馳喜劇比,那是自成體系的壹套東西,通過《竊聽風雲》和《大內密探靈靈狗》,我看到了壹些港片復蘇的跡象,畢竟隨著鬥爭經驗的豐富,香港導演越來越可以在自如應付內地電檢制度的同時堅持自己的創作特色了,但要真正復興還需要壹段時間,這也不是幾個導演的幾部片子可以做到的,基本上有壹個規律是越大的制作香港特色越淡薄,畢竟越大的盤子就越倚重於內地市場,被內地創作風格同化的程度也就越大,所以五千萬以內的中小制作是香港電影風格得以延續的關鍵,而對這樣的電影,內地電影市場應當更多地予以接納和扶持。